在1969年1月26日至1974年8月16日的鄧縣陶岔(今屬淅川縣)渠首大會戰中,有兩個自始至終保持先進的連隊,展開過一場又一場先進與先進的競賽。至今談起,仍讓人激動不已。
陶岔渠首會戰開始不久,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劃分各團、營、連作業任務,桑莊公社的安眾大隊連(今屬小楊營鎮)轉移陣地,對面是劉集公社楸樹李大隊連。
楸樹李連在劉集公社營的業績穩占第一,工地沒變,已經挖三四米深,面對初來乍到的安眾連,楸樹李的社員開起玩笑來:“聽說安眾連很厲害啊,桑莊公社第一呀,這下差距這么大,能夠追上我們就不錯了。”“是鋼條,還是面條?這下要見真本事了!”“要想攆上我們,累趴下你們!”
馮付勝是安眾連帶隊領導,中午收工開飯時,他就發了話:“你們都聽見沒有,楸樹李的社員在向咱們挑戰啊!”
一群熱血男兒當然不服氣。當時只有十七八歲的趙化旺,68歲時還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每天吃過晚飯,連隊指導員陸新東就拿起鍬板說‘走啊,上工啊,自愿加班,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隨便’,話雖說得不緊不慢,但綿中有剛,誰能認這個慫呢。”
加班收工時,統一把挖出來的土平成排,第二天天不亮,別的大隊還未開工時,安眾連先集中力量把前一晚上挖的土拉走,這樣一天就可以縮小將近一米的差距。
楸樹李連也不示弱,雙方蹬鍬的不停歇,鏟土的锨不停,板車連成趟,推車拉車的繃緊繩,雙方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爭先進趕先進的競賽。八天九夜,整整八天九夜的起早貪黑,安眾連終于趕上了楸樹李連。
那一刻,整個桑莊公社的民工都吶喊起來,口哨聲、吼叫聲此起彼伏。楸樹李連馬上加鞭,趕超了安眾連,整個劉集公社那邊也是驚天動地、激動人心的口哨聲、吼叫聲震天動地。
雙方在競賽中,斗勇也斗智。陶岔屬山區,雨水比較多,楸樹李連是平排往下挖,下完雨,作業面上存的都是水,不能施工。安眾連的作業面始終保持傾斜,保持一定落差,雨水積在低處,不影響較高地段施工。
晚上睡覺前安眾連還要開會學習,指導員趙化庭窮苦人家出身,幼年住在紅薯窖里。1948年桐柏軍區解放軍經過安眾寨,他就和馮廷慶一起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參加過渡江戰役、抗美援朝。他開會必講四個第一:“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時不時講起戰爭年代的故事,再結合工地工作學習,還不斷重復講安眾連的光輝歷史,安眾連從來沒有落后過,面對著這么大的一個國家工程,如果落后了,就丟人丟大了。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大家不間斷地總結生產經驗教訓、交流心得。
楸樹李連是劉集公社營的一面旗幟,和安眾連隊比賽時,公社營支援他們吃白饃。劉集公社紅星農場場長老紅軍、老黨員李三青激勵他們:“我不信白饃供著加酒肉,比不過吃紅薯疙瘩的。”安眾連借機教育大家:“事實證明這活干得多少和吃不吃白饃關系不大,關鍵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比賽中,楸樹李連灶上師傅半晌送茶水時,送安眾連一桶以示敬意。安眾連深受感動,就讓灶上送茶水時,也送楸樹李連一桶,兩個連隊在大會戰的競賽中,相互間結下了深厚的兄弟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