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搿犋”,就是兩戶農家的耕牛都比較幼弱,甚至還是初生的牛犢,不能單獨拉起一張犁或耙,于是經過協商,讓兩頭較小的耕牛合作拉一張犁或耙;這樣兩頭牛都不必使出最大的力氣,也都不會因為勞累過度影響到以后的生長發育。“搿犋”看似是一種比較公平合理的合作方式,但在實際耕播時候,卻須得掌握犁或耙的農人抱著公平之心,因為只要稍稍使點巧處,便可讓一頭牛出力較小,而另一頭牛出力較大;正因如此,“搿犋”常常在較為親近又相互信任的親戚或是朋友間進行。
“幫牛腿”,這實在是一個恰當形象的譬喻。在有了耕牛就意味著有了糧食,就意味著不會餓肚的年代,耕牛是被當作一個重要的家庭成員來對待的。那些自己買不起耕牛的小家農戶,就只有去找相熟的買了耕牛的大家農戶協商,平日里將自家的豆料、麥麩乃至飯后刷鍋的泔水送于牛吃,還要定期割草,淘洗干凈后給牛主家送去;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到了農忙時節,待牛主家的田地耕耘播種完畢后,再給自家耕耘播種。“幫牛腿”其實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從屬關系,故此當牛主趕著耕牛前來耕播時候,“幫牛腿”者往往不但要笑臉相迎,更得要拿出好酒好菜予以招待。
在當年的鄧州農村,“幫牛腿”還有另外一種存在方式,即三家五家農戶兌錢合伙購買一頭耕牛,其中兌錢較多、達到牛價一半以上的農戶為“主家”,而兌錢較少、僅為牛價零頭的農戶則為“幫牛腿”者;農忙時節,自然先由主家耕播,然后才能輪到“幫牛腿”者。倘若這牛生病,則醫藥費由大家協商分攤;倘若這牛售出,則所得資財由大家按照最初的兌錢比例分配。這一切,完全類似于如今股份制企業的管理分紅模式。
當然,也有一些農戶因為沒錢買牛,又幫不到“牛腿”,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兩家三家合作,完全依靠人力拉犁曳耬,耕耘播種:一張犁或是耬在后面,由上了年歲的老者扶穩,而三五個、五七個從十八九歲到四五十歲年齡不等的男女青壯勞力則排列在前,各將皮繩搭于肩膀,一聲吆喝后,便即腳跟蹬地,脖頸前伸,幾將額顱傾貼地面,就似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般拼力拉拽著。一天下來,耕播不多,人卻個個肩開皮綻,累得臭死,有時睡到半夜,渾身仍是骨頭粉碎般的疼痛難忍。
土地承包后的1980年至1986年,在鄧州農村,廣大農民掀起了一輪購買和飼喂耕牛的熱潮,人口在六口、耕地在十畝以上的農戶,平均每家都要購買飼喂一頭耕牛。家境殷實的自不必說,那些家境貧寒的東挪西借,求親告友,哪怕賣房揭瓦,估衣當被,也一定要買回一頭耕牛;買不到大牛買小牛,買不到小牛買牛犢,總之是不見牛面不死心,不見牛面不回頭。“三年不吸煙,買個大老犍”,這是那個年代農民們為了買牛而呼出的艱苦奮斗的口號。據估計,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鄧州農村,耕牛的數量約在10萬頭以上;而在此后的10年間,這個數字有增無減。
隨著耕牛數量的增多,大集體時代那些僅由“牛板”、“掌鞭的”掌握的與牛有關的配套器件也便越來越普及的進入到了尋常家庭。這些配套器件很多,譬如彎月型的牛梭頭是用來套在牛的肩胛骨上,好讓牛拉犁曳耙出力的;細竹篾編織的?;\嘴是當牛在田間耕播時候套在牛嘴上,目的是為了防止它偷吃壟邊莊稼或者啃食路旁青草而影響勞作進度的;銅環打造的牛鼻圈套在牛的被洞穿的兩個鼻孔間,如果牛不聽話,役使者就可使勁扽扯連接著牛鼻圈的皮繩,——牛鼻子是牛身上最為敏感的部位,稍微一扽一扯牛便會感到疼痛,所以抓住了牛鼻子就等于控制住了牛,——牛疼痛后,也就老老實實的服從駕馭了;而牛撇繩則一端系在牛鼻圈上,另一端掌握在役使者的手中,耕播時候需要牛身子向里靠或者向外趔,直行還是轉彎,役使者通過抖動、拉拽牛撇繩就可達到目的。
既然這里說到了牛鼻圈,那就簡要敘述一下當年鄧州鄉間穿牛鼻圈的過程吧。
小牛犢自娘胎落草來到世間,兩個鼻孔并不是天然就洞穿了的;當小牛犢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長到可以役使時,便須穿牛鼻圈了:五六個精壯勞力四面圍攏堵截,又用一把鮮嫩的青草方將小牛犢慢慢的引逗至了墻角,然后一人突然縱出,雙臂抱緊牛頸,余人則將四只牛蹄快速以繩縛住,接著猛的一拉繩頭,小牛犢立腳不穩,“嗵”的一聲跌翻在地;那雙臂環抱牛頸的人也順勢跌翻,但卻身子死死的壓著小牛犢,并雙臂嚴嚴遮住小牛犢的眼目,雙手牢牢掰開小牛犢的鼻孔。小牛犢自出娘胎,哪里經過這樣的陣勢?立時一面拼命掙扎,一面哞哞嚎叫。這時一個富有經驗的老者(這老者多為劁豬閹牛騸馬的獸醫郎中,每日里走村串鄉,搖鈴喝號招徠生意;除劁豬閹牛騸馬外,偶爾竟也大著膽子偷偷為育齡婦女取環,為未婚先孕的姑娘墮胎,基本上屬于招搖撞騙混吃混喝型人才)早將一支燒得通紅的鐵穿條從小牛犢兩個鼻孔間最薄處插了進去,“嗞——”,伴隨著焦黃的濃煙,一股刺鼻的皮肉煳味登時彌漫開來,嗆人欲嘔;小牛犢痛得以頭拱地,四蹄胡踢亂蹬,尾巴垂死僵蛇一般,痙攣似的撲撲擺動著。老者手麻腳利的抽出鐵穿條,又在小牛犢被刺穿的鼻孔間撒上些許粉藥,接著便將一個“凸”字型的銅環貫穿在了兩個鼻孔間。眾人先將系著銅環的韁繩拴于旁邊樁上,然后解開縛著小牛犢四蹄的繩索,再然后發一聲喊,連同壓倒小牛犢的漢子同時放手,大家一齊快速四散奔開;——這樣做,當然是為了預防受到傷害的小牛犢獸性大發,翻身躥起,采取報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