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和文化匱乏的年代,在青澀的兒時記憶里,連環畫是人的精神食糧和符號。那時我們會以自己擁有幾本連環畫而狂妄和幸福,每每拿出來炫耀一番。
連環畫又稱連環圖畫。小人書,我們這里愛叫它“畫書”,把讀連環畫叫作看畫書。它用多幅圖畫配以文字說明,生動有趣地表現一個故事,頗有吸引力。
連環畫起源于何朝何代勿需考究,但何時在我們那代人心中蕩起漣漪,如獲囊中之寶,似乎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連環畫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敘述故事,刻畫人物,題材廣泛,內容多樣,是老少皆宜的一種通俗文化,寓教于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許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重要讀本,在七八十年代廣泛受到熱捧。
記憶的童年,每次課后或課間操,總有一群小學生托著小腦袋,擠在墻角翻看,像無聲黑白電影膠片樣一幕又一幕,從畫面內容到下邊文字都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孩子們既便當時文意理解不透,囫圇吞棗,也要耐住性看完,有時還裝作啥都懂的樣子給沒看過的人們講述。比如歷史方面的《三戰呂布》《秦瓊賣馬》等,雖讀不懂滄桑和厚重,也會自以為是地在同學面前大講特論。那時我們最喜歡看的大多是描寫戰斗場景的,譬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雞毛信》《地雷戰》等,當然也有人喜歡看神話,特別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在當時就很火爆,令那些調皮搗蛋鬼們學著孫悟空的樣子,手打眼罩,踏著青云步,拿個木棒,發出“大膽妖怪哪里去,吃俺老孫一棒”的臺詞,引得大家都哄堂大笑。
文化永遠是一個時代的歸真與皈依,記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濃縮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我們這群小字輩,就是那個特殊時代下喜愛獵取的少年。那時我為爭奪連環畫看,還差點跟同桌發生撕打,竟鬧騰出半月不搭腔的窘迫。那天我看見同桌正低頭在桌底看連環畫,忙湊過去問,他說是反特故事叫《永不消逝的電波》,我感到好奇什么叫反特,便順手一拉,也不知咋搞的,把劇情正緊張的那頁,李俠發假電報誘惑內奸上鉤的畫面給扯掉了,同桌惱羞成怒地哭泣起來,他說連環畫是從四年級一個同學那借來的,我感覺很不好意思連忙賠禮。后來在班主任老師的幫助下,用漿糊把破頁粘好,可遺憾的是壓住了部分畫面和文字,成為永遠的“疤痕”。風波得以平息,自此我不再和別人爭看連環畫了,但有一天我要挾起媽媽來,非讓她給買一本,于是媽媽就在買紅薯干回來的路上,去書店花五毛錢買了兩本,都是我愛看的,一本叫《小英雄雨來》,另一本叫《閃閃的紅星》。
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影視藝術和文學作品的大量普及推廣,連環畫作為一種回憶與浪漫,早退出我們生活的視野與圈子。但那份執著與天真尚在,那些墨香和畫面感還在青澀記憶里翻頁,讓我們與歡樂的童年交臂,與心中的英雄對話,與美德故事一道修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