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并追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腳步而不斷發展,其所體現的地名概念和地名精神是地名文化的重要內涵,通過對地名的分析,折射出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
鄧州地處豫鄂邊陲,南扼荊襄,北達京鄭,西倚秦嶺,東鄰新唐,素有“三省雄關”之稱。全市轄28個鄉鎮(街、區),有鄧國演變而來,也是世界鄧姓的發源地,是國務院確定的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燦爛的文明,勤勞的人民,鄧州市地名用語中都有著清晰的反映。
以地理環境命名。江河湖泊、泉水、沼澤以及大山的邊緣地帶,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地,也是先人們選擇的居住地。因此,山水地貌及一些特殊的景觀在一些地名用語中都清晰反映出來。
“山少崗多平原廣”是鄧州市的地貌特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這種特殊地形在鄧州地名中一目了然。“崗多”是主要地理特征,以“崗”為村名高達一百余處。以羅莊鎮為例,有馬崗村、王崗村、任崗村、陳崗村等,還有唐坡村、馮坡村、嶺上村、青冢村。當然,有“崗”就有“洼”,以“洼”為名的如張宋洼村、東李洼村、高洼村、夏洼村、黑白洼村、賈洼村、田洼村、前李洼村、岳洼村等,尤其黑白洼村十分有趣,黑白兩姓同居一地,全國僅此一個村子。
黑白洼村地勢平坦低洼,周圍村莊都是黃土,唯獨黑白洼村是黑土。這種特殊的姓氏與圍棋的黑白棋子相映成趣,本村涌現出許多出名的圍棋高手,圍棋第一美女黑嘉嘉的祖籍就在黑白洼村。另外,鄧州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趙河和嚴陵河,分別從北部或西部入境,匯集于東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漢水。僅以灣為例,陳灣社區、河灣村、橋灣村、楊灣村、趙灣村、廟灣村、丁灣村、屈灣村等,不勝枚舉。
以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命名。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鄧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鄧州西通關中,南瀕江漢,東連淮河,北交中原,古代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有人形象地稱其為“旋轉門”——東西南北皆可轉入另一區域。構林鎮舊稱構林關,南宋時期,因此地構樹成林而稱構林,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北征與金交戰,在此獲勝。曰“幸運構林關”,構林關因此得名。
鄧州張村鎮冠軍村,是漢時霍去病功冠三軍之后,漢武帝給他的封地,現代體育競賽中的漢語“冠軍”稱謂就源于此。如今,在冠軍村的西南角,還留存著西漢時筑起的霍去病衣冠冢。一個曾是縣城的村莊——羅莊鎮南古縣村,得名于臨湍縣遺址,本為漢朝冠軍縣地,后魏孝文帝割縣北境置新城縣,屬南陽郡,因近湍水,改為臨湍。隋文帝復改為新城,天寶元年改為臨湍縣,古碑記載,此地為古臨湍縣城。唐《元和郡縣志》記載:鄧州臨湍縣楚碣,在縣南八里,擁斷湍水,高下相承,溉田五百余頃。
今趙集鎮朱崗王,民國時期叫舜友鄉,村西有一個大土丘,高4丈,方圓三四華里,人稱“七友墟”。相傳舜不愿接受堯的禪讓,曾在這里隱居,他漫游歷山時結識的幾個朋友雄陶、方回、續牙、伯陽、秦不虛、靈甫,曾到此和舜相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村邊還立有刻著歌頌舜友墟詩文的石碑,詩文曰:“遲日暖暖度前除,直到仲和二月初。草透堤岸黃上柳,風光逗留七友墟。大舜受禪七友去,萬古高風莫能步。四千年來此間老,誰過故墟題一句。”
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孟子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之說,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地名最多、最常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宗法社會的人們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成為地名中最有區別意義的亮點。
鄧姓是我國的百家大姓之一。據姓氏學家考證,現今遍布海內外的鄧姓絕大部分,來自商周侯國——鄧國的鄧姓。夏朝初年,大禹把鄧州作為都城,禹的孫子仲康把他的一個兒子封到這里,以鄧為國名。鄧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鎮,古稱“鄧林鎮”,另有村名鄧崗、鄧營,這些村鎮的命名,或許與古鄧國有關,其都城應在今鄧州市境內。鄧林是中國古代的樹林,據《山海經·夸父追日》述:“夸父,……將往西海,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1959年《鄧縣新志》載“林扒鎮古稱鄧林鎮”,從此,天下鄧姓源于鄧國的說法,得到普遍認可。
地名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作為表稱地點的文化符號,地名中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它從一個特定的側面,記錄了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梢钥隙ǖ卣f,一個地名就有一個故事,一個地名就有一段歷史,一個地名就是一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