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神奇得像謎一樣的村莊,村莊有著名的閣老墳、鐵鉉墓,還有傳說中的“公主墳”。
姚營村位于市區西南5.7公里,龍堰鄉政府所在地西北4.7公里處,南距刁河2公里,北側是刁北干渠支渠,明洪武二年,姚儒湘攜二子由山西洪洞縣遷此。
閣老墳前沉默
李賢(1409-1467年),字原德,謚號“文達”,鄧州長樂(今孟樓鎮長樂嶺)人,明朝中期名相,一生共輔佐了宣宗、英宗、代宗、憲宗五朝四位皇帝。期間,明英宗朱祁鎮因土木堡事變,被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危難時刻,于謙扶持其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是為代宗,也就是景德皇帝,此事為于謙后來被冤殺埋下了伏筆。后來,明英宗回京后發動了奪門之變,又一次奪得了帝位,并殺害了于謙。明英宗一共做了兩次皇帝,因此,李賢被稱“五朝元老”。他從政三十余年,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為“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平反昭雪,是明朝文官中難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李賢愛惜人才、善于用人。傳說有一名叫程敏政的年輕人長得英俊瀟灑、文采又好,賢甚愛之,欲招為婿。一天,賢在家擺果蔬筵招待他,席間賢用筷指蓮藕出了上聯:“因荷(何)而得藕(偶)”,程笑指杏子對曰:“有杏(幸)不須梅(媒)”。賢大喜,遂將女兒許之,此對聯也成為經典諧音妙聯。
據明《嘉靖鄧州志》載:“李文達公墓,城南十里刁河之陽”。
李賢墓位于姚營小學正西250米,緊靠閣老墳張莊的東邊,刁北干渠一支渠南側50米處,現已被廣闊的麥田所覆蓋。正應了《紅樓夢》中《好了歌》的一句詩:“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1958年,在劉橋自然村東邊架刁河橋(劉橋),把明代李賢墓碑,和其他石條、石板一起層層疊疊地摞上去用作橋墩。
2017年,原市政協主席楊德堂帶領文物、公安等部門扒掉劉橋,把墓碑取出,運往花洲書院。
當時閣老墳所在地的張莊村民阻攔說:“碑是我們姚營的,不能拉走。”后經時任龍堰鄉黨委書記孫振云協商,市公路局給當地群眾在李賢墓西和南側修筑了1.5公里長的水泥路,墓碑才順利拉走。
李賢墓前立石人二,文武各一,石羊、石虎、石馬、望柱各二,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寬三尺四寸,黽高三尺六寸,其他物品如制。有碑兩通,有石牌坊,還有御祭文碑等,黽跌落,石鼓四,石門扇一。石猴、石羊等文物于1958年運往臥龍崗,石馬于1969年拉到南陽武侯祠,大部分附屬文物,現存于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據姚營村黨支部書記李磊介紹,馬肚子下面有一個圓洞,傳說清朝末年,這里發生過靈異事件,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村民看到一匹白馬吃麥苗,就用長矛刺了馬的肚子馬倏然而逝,不見了蹤影。第二天早晨,村民發現閣老墳前那匹石馬的肚子上多了一個圓洞。
1993年,村民張吉學在李賢墓西南角100米處挖紅薯窖時,發現有一洞穴,周圍流水灌之。村民發覺有寶,挖掘出土有鳳冠、霞帔、戒指、綠寶石、銅鏡、簪子、鳳釵等文物。當時,龍堰派出所內勤胡一凡聞訊出警,將張吉學等6人刑拘,所有文物悉數上繳,現存于市文化館內。
由此推斷墓主人系女性。但墓主人是誰?和李賢是什么關系?已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