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北送的壯歌(下)

2021-05-21 18:25:29 作者:王林森 來源:
分享到:

水龍出世 關山為開

1974年8月16日,渠首閘和引丹灌溉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喜訊傳來,人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六萬民工和群眾云集三山腳下,登上渠首大壩,看著滔滔的丹江水,感慨萬千——世世代代的共同愿望,艱苦緊張的日夜奮戰,稻菽翻滾的美好遠景,一齊涌上心頭。無數民工和群眾為這一時刻的到來,激動得熱淚盈眶。

從1966年7月組織豫鄂兩省查勘引丹渠首和引水線路開始,到1974年8月16日,渠首閘和引丹灌溉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數萬鄧縣人艱苦卓絕奮戰陶岔,按引水500—1000個流量(相應不同的丹江水位)建成了由4.4公里引水渠和陶岔閘、引丹總干渠等水利工程組成的引水工程,為“南水北調”鋪下了第一塊牢固的基石。

勇于擔當 無私奉獻

6年的渠首會戰中,鄧縣人民以務實創新、開拓進取的科學態度,創造了引丹陶岔工程的光輝業績,體現了鄧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樂于奉獻的頑強斗志,團結協作的高尚風格。

工地上的數百名干部,大多是“文革”中靠邊站的,但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無私奉獻,不計個人恩怨,一心撲在工地上,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時時以“革命傳統、長征精神”自律,表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事業的情操和以苦為榮、吃苦在前的高尚風范。當時的黨政領導張天一、翟榮耀為爭取工程上馬而沖鋒在前,敢于和善于決策;郭如泉以他對黨的事業忠誠,“先天下之憂而憂”,在工程艱難起步的第一年起到了凝聚人心奪取勝利的帶頭作用。

開挖閘基的一天,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情況危急。正在離渠岸幾十米基坑中作業的構林營長黃文定,首先想到的是岸上民工的安全,他一邊呼喊大家快爬下避雷,一邊跑往岸口,快速組織搶救被雷電擊中的13名民工,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艱苦創業 不怕犧牲

數萬民工堅持6年,后方的父老兄弟,是前線的堅強后盾,付出了巨大代價。民工基本上每年輪換一次,灌區建設的土方任務,主要是靠每年冬季組織群眾會戰,頂風雪,冒嚴寒,用镢頭和拉車完成的。劉集楸樹李民工連被稱為“特別能戰斗”的連隊,總是主動承擔艱巨的任務。一次為修炸藥庫,他們連夜摸黑走80多里到湖北紀洪崗南部深山,40個人用20把架子車,硬是餓了兩天一夜拉回了建房用的黃背草。由于對路程估計不足,只帶了一頓干糧,帶隊的有指揮部年過半百、教師出身的趙義山,有轉業軍人、楸樹李村干部李太平。

夜歸途中山路崎嶇險峻,上下陡坡的時候,大家都停下來,先一個人拉車,三個人推車,把一輛車拉上坡頂;再一個人掌把,三個人坐車壓穩車拉下坡底,拉過一輛車,再拉另一輛。半夜山上冷,趙義山說拿兩把草大家烤烤火吧,李太平說這草來之不易,燒不得。沿途湖北干群被他們的行為感動,主動給他們燒水喝,還準備飯菜,進退兩難中,工地的干部帶著干糧找到了他們,男子漢們都激動得落下了熱淚,情不自禁地高呼口號“萬歲”“萬歲”“萬萬歲”。6年的建設中,鄧縣有141人為引丹工程獻出了寶貴生命,有2000多人致傷致殘。

壯舉寫青史 功業惠千秋

陶岔工地火熱的戰斗生活,改造了自然,鍛煉了民工,創造了工程的奇跡,也創造了“勇于擔當、無私奉獻、艱苦創業、不怕犧牲”的引丹精神。

鄧州人民不會忘記,當年的陶岔工地,紅旗獵獵、人頭攢動、吶喊陣陣、炮聲隆隆的雄偉場面。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弟弟犧牲哥哥上,祖孫三代齊上陣的動人故事,真可以車載斗量。

鄧州人民不會忘記,當年的陶岔工地,數萬鄧州民工自己開荒種地掙口糧,擠草棚。廣大干部和民工每天勞動12個小時,每半月休息一天,成了“不穿軍裝的軍人,不是工人的工人”。

鄧州人民不會忘記,渠首會戰中鄧州常年出動4萬多民工;投工投料投資1.3億多元。建成的引渠、渠首閘、引丹總干渠以及下洼樞紐,包括灌區在內共使用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5.5萬立方米,完成土石方3470萬立方米,若筑成1米高1米寬的墻,可繞地球一周半。

南水北調,輸水京津。百萬鄧州人民為實現這一夢想,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舍家為國的情懷、克難奉獻的精神、團結拼搏的斗志,在引丹渠首工程建設中創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譜寫了感天動地、波瀾壯闊的恢弘篇章,開創了彪炳千秋、造福萬代的卓越功績。鄧州人民的英雄壯舉和創造的輝煌成就和偉大的犧牲奉獻精神,已經融入北上京津的濤濤碧波中,印刻在了渠首兩岸的青山上。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