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全市教育系統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學雷鋒活動,師生們通過參觀市編外雷鋒展覽館、紅歌聯唱、開展主題班會、去敬老院送溫暖等多種形式來傳承雷鋒精神。家長們紛紛表示,通過活動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得以提升,變得更懂禮貌,更積極向上了。
這是市教體局開展“三種精神”進課堂活動的一個縮影。“三種精神”即范仲淹的“憂樂精神”、編外雷鋒團的“雷鋒精神”以及在南水北調渠首工程中鄧州人民展現出的“渠首精神”,這是我市獨特的文化資源、精神財富。
為了進一步強化青少年德育工作,近年來,市教體局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資源,在城區四小學區等學區探索開展了“三種精神”學習活動。今年春季學期開學,我市在全市中小學校全面開展了“三種精神”進課堂活動。
創新德育模式
“感謝趙彥琪同學,也感謝學校和老師們,感謝你們培育出這么優秀的孩子!”近日,王女士來到城區八小,拉著五年級(2)班班主任的手激動地說。
原來,王女士的手機不小心丟失,直到晚上她才發現。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她撥打了自己的號碼,沒想到竟然接通了。而趙彥琪為了尋找失主,已經在原地等了1個多小時。拿回手機后,王女士激動萬分,非要拿出300元作為獎勵,卻被拒絕了,“老師在專題課堂上講過,讓我們做雷鋒式好少年,要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趙彥琪說。
趙彥琪口中的專題課堂就是 “三種精神”課堂。為使活動得到實效,市教體局專門編發了《鄧州三種精神》讀本,在全市學校開設了“三種精神”課,初中、小學各年級每周安排至少1課時對學生進行教育,高中每周安排不少于30分鐘的時間學習“三種精神”,并排入課程表。同時,要求各學校每學期開學兩周內要開展一輪關于“三種精神”的“五個一”活動,即“舉行一次國旗下講話、舉辦一場專題報告會、發放一份宣傳材料、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撰寫一篇學習體會”,并形成長效機制。
“我們積極開展‘三種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活動,努力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安排、年年有進步。目前,全市各學校都踴躍參與,師生面貌顯著改觀。”市教體局局長李莉說。
彰顯德育魅力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德育的主陣地。“三種精神”進課堂活動,改進了傳統思想品德課的教法和學法,優化了學生道德認知結構,緊貼時代,彰顯了德育魅力。同時,把“三種精神”德育教育工作貫穿于各項活動之中,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市六高中積極組織學生到街道分包路段,與相關職能單位開展“手拉手”志愿服務,打掃街道衛生、維持交通秩序、糾正亂停亂放、清理小廣告、扶攜老人小孩等,并向沿街商戶發放《倡議書》,得到市民的贊譽。
在活動德育模式中,學生們通過“活動”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教育,使學生在形成自覺道德意識與和諧人格的同時,又不失其生活的色彩與活力。
城區三小學區、思源學區等學區組織師生參觀市編外雷鋒團展覽館。在展館里,同學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認真聆聽雷鋒事跡,了解市編外雷鋒團雷鋒的戰友們無私奉獻、矢志不渝的感人事跡。“我以后要向雷鋒學習,多幫助別人,從日常小事做起。”思源實驗學校五(5)班王梓陽同學參觀后說。
“孩子們都很有禮貌,也很守規矩。自2月份以來,我們已經接待了12批近4000名學生,沒有一人亂寫亂畫、破壞公物的,并且都還自覺的打掃清理雷鋒廣場上的垃圾。”市編外雷鋒團展覽館館長肖燕說,“‘三種精神’進課堂確實起到了實效,對孩子們影響很大。”
城區四小學區組織師生前往花洲書院、渠首等地進行研學活動,實地感受千年學府的深厚文化底蘊、范公的“憂樂精神”以及體會我市勞動人民為了一渠清水送京津無私奉獻、心懷大愛的“渠首精神”,引領學生們在參與和體驗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從課內教育到課外實踐,由做人道理到做事準則,相信‘三種精神’進課堂活動一定會在我市開出新時代德育之花。”展望未來,李莉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