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都司鎮采風,首先要揭開一個謎底,那就是鎮名的由來。以前是有所耳聞,現在要一探究竟。
同行人員告訴我們,這里位于兩省三縣交界處,南控荊襄,西扼川陜,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時期,在此設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鎮名由此而來。明代都司為正二品武官,相當于現代的分軍區司令員;清代降為正四品,統領數百綠營兵。
聽著介紹,腦海里突然蹦出兩個字:“守護”。封建時代,君主派兵到這里鎮守,守護的是一方平安。進入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守護的是群眾幸福生活。無論是2020年年初的“疫情阻擊戰”,還是2024年7月的“暴雨保衛戰”,這里的黨員干部都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這次采風,我們看到的最美風景就是群眾的笑臉:在大程營村的“老年大食堂”,在家門口就業的車間里……
“我們將以‘拼’的干勁、‘搶’的狀態、‘實’的作風,以‘毛衫小鎮’建設為主導,完善、壯大‘1+N’鄉村振興產業體系;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升黨員干部作風,一體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重點工作,奮力譜寫全面振興新篇章,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都司鎮黨委書記余林沖念念不忘的還是群眾的幸福。
“毛衫廠”
陸明連千想萬想沒有想到,“毛衫廠”竟然建在鄉政府院內。
去年深秋,陸明連從浙江來到都司鎮??粗@個不起眼的集鎮,他的心里七上八下:沒挨著省道國道,地理位置不優越。20年前的40多家毛衫廠,因設備落后逐漸被淘汰,產業鏈條不完善??勺岅懨鬟B動心的是,鎮上有近千名毛衫廠熟練工。
“陸總,只要你來辦廠,俺們全力以赴支持!”面對陸明連的猶豫,都司鎮黨委書記余林沖拍著胸脯打包票。
“投資可以,但是前期不建廠。”陸明連撂下一句話。
大家看到了希望,陪著他四處去找。從閑置的舊糧站到廢棄的農機廠,要么面積不夠,要么改造費太高。連軸轉找三天,未果。
這天,余林沖來到鄉政府食堂,邊吃飯邊思考廠房問題。突然,他的目光落在食堂旁邊的大禮堂,“這大禮堂一年就開大會用幾次,面積大,地段在鎮中心,改造好應該很合用!”
余林沖立馬召集會議,“開個短會,議議把大禮堂改成臨時廠房行不行?陸總那邊等不起,咱得搶時間!”
“我看行!”“重振毛衫產業,讓老百姓家門口就業,比啥都重要!”……大家一致贊同。
看著高挑寬敞的大禮堂,聽著“20天改造完,保證準時入駐”的樸實承諾,陸明連感動不已——原以為招商引資的承諾多是場面話,沒想到字字千鈞。
廠址選好,接下來就是辦手續。營業執照、稅務登記……陸明連在別處辦廠時,光跑部門就得耗小半月??涩F在,他人在浙江,鎮干部一個星期就將各種證件替他辦妥了。
設備到位已經過了春節,鎮上一些技術工人已經外出務工。招工又成了難題,陸明連急得直打轉。都司鎮人大主席盧國柱成竹在胸:“別急,年底鎮里就摸排了,周邊就有在毛衫廠干過的熟練工,都能聯系到。我們制作了招工簡章,各村也積極響應,在村微信群、村部公示欄發布招工信息。”
“住得遠的工人,中午吃飯是個難題。”陸明連憂心忡忡。
“以后工人的午飯,鎮政府食堂包了,按成本價算!”難題迎刃而解。
開工了,60臺縫盤機快速運轉。鎮干部幾乎天天往“毛衫廠”里跑:有時是人大主席帶著師傅來幫忙裝空調,有時是婦聯主任領著幾個大姐來找工作。小到機器零件壞了,大到原材料運輸受阻,第一時間都有人對接。
“毛衫廠”招工的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到周邊村鎮。曾在廣州、浙江毛衫廠干了十多年的王慧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應聘。“現在一個月工資4000多元,還能接送娃上下學,照顧家里的老人。”坐在縫盤機前,她手上忙個不停,臉上笑開了花。
“毛衫廠”首期投產的成衣,憑借著本地熟練工的精工細作,源源不斷走向市場。
撫摸著針腳均勻的毛衫,陸明連感慨道:“好戲還在后頭呢!我準備介紹更多的老鄉前來投資,計劃二期、三期建設4000平方米現代化廠房,引進智能電腦織機,構建從設計研發、規模生產到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
“這里的干部真把企業的事當自家事辦!”陸明連的老搭檔毫不猶豫,要把一半的外貿訂單轉到都司鎮來做。
“大食堂”
盛夏時節,都司鎮大程營村綠意盎然。每天早上6點多,“老年大食堂”門口就聚集了很多老人,有序排隊,等候就餐。他們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食堂里,飯菜飄香。饅頭、包子、小米粥、包谷糝稀飯、胡辣湯、油條、窩子面、時令拌菜等家常美食,整齊地擺放在打飯區。
“想吃啥就吃啥,吃完飯散個步就回家了,這真是神仙生活啊!”82歲的杜建華老人是“老年大食堂”的“忠實粉絲”。
“歲數大了,醒得早。早上到廣場里鍛煉鍛煉,再來這邊熱熱鬧鬧吃個早飯,孩子們在外地也很放心。”經常來食堂吃飯的陳新玉說,自從有了這個食堂,她的生活充實了不少。
大程營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全村70歲以上老年人有170多位。子女不在身邊,吃飯成了老人們的煩心事。“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沒營養,圖方便,一鍋粥一盤菜吃一天。”該村黨支部書記程相星說出了老年人過去的生活常態。
為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村里把目光投向了閑置的舊村部。去年,經過一番改造,舊村部煥然一新,搖身變成了“老年大食堂”,當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食堂為70歲以上老人每天提供2元的就餐補貼,讓老人們都能吃上熱乎可口的飯菜。
“每天大概有120名老年人就餐,也有行動不便的,由孩子來打完飯帶回去。”程相星介紹。
“老年大食堂”運營以來,村兩委干部主動靠前服務,每天安排村干部輪流值班,從食材采購、烹飪到衛生管理,每個環節都嚴格把控。還結合老年人的飲食習慣定制菜譜,確保老人們吃得健康、吃得舒心。
“曉偉,今天的小米粥熬得真稠,好喝。”正在給老人們盛飯的王曉偉笑著應道:“叔,您慢用,不夠再添。”作為食堂負責人,王曉偉一家與這個食堂有著特殊的緣分。
王曉偉打小跟著父母在襄陽長大。父親退休后回到老家,總想回報家鄉父老。“我們也不放心父母回來養老。我學過做飯,也沒想著賺錢,只要能幫助父老鄉親,讓父母在老家生活的安逸開心就夠了。”王曉偉說。
于是,王曉偉一家人就回到了大程營村,和村兩委一起建設起了“老年大食堂”。
“這是為了全村好的事,可不能讓曉偉出力又出錢,最起碼要保住本錢。”程相星說。多方努力,資金來源問題順利解決:上級撥付一部分,鄉賢捐助一部分,村集體自籌一部分。
為了讓老人們吃得滿意,王曉偉一家傾注了不少心血,每天的饅頭手工揉制,食材采購新鮮的,飯菜做得十分軟和。
“現在的日子真是享天福了!”這是75歲的陳新造掛在嘴邊的話,“一到街上人多的地方,我就要宣傳我們村這個‘大食堂’。”
“支書,這是我早上才摘的新鮮豆角,你們拿去給老人們加加餐。”村里的年輕人隔三差五給“大食堂”送點新鮮蔬菜。
如今的“老年大食堂”,不僅解決了老人們的吃飯問題,更成了村里的“社交中心”。老人們走出“小家門”,走進“大家庭”,在這里拉拉家常,說說話,吃完飯就去旁邊的文化廣場,散散步,消消食。
“‘老年大食堂’不僅為老人們提供了可口營養的飯菜,也讓鄉村的煙火氣十足,鄉風越來越好了。”程相星說,看著老人們臉上開心的笑容,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阻燃板”
都司鎮陳園村益欣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工人們在忙碌穿梭,一塊塊“阻燃板”從生產線上不斷輸出,將被運往全國各地的建筑工地。
公司負責人索光霞是陳園村人,一直在山東從事板材加工行業。隨著父母年齡大需要照顧,2024年10月返鄉,投資建廠生產“阻燃板”。
望著忙碌的生產場景,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5個月前。
今年2月份的一天,索光霞站在空曠的廠房前,滿心期待。生產設備即將運到,這是企業邁向投產的關鍵一步。
上午10點左右,他的手機突然響起,電話那頭傳來貨車司機焦急的聲音:“索總,車被限高桿擋住,過不去了!”
索光霞握著手機的手不自覺地攥緊:設備一天運不到廠,就得多耽擱一天,損失難以估量。
他馬上聯系都司鎮黨委書記余林沖。余林沖接到電話后,立刻與陳園村黨支部書記朱文華等村干部趕往現場。
幾個人圍在一起商量,最后決定采用鏟車轉移。索光霞聯系鏟車,朱文華組織附近的村民來幫忙。
鏟車作業開始了。索光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慢點,再慢點。”余林沖和朱文華也沒閑著,一個指揮鏟車的角度,一個查看設備與限高桿的距離。
經過一番緊張操作,設備終于繞過限高桿,重新裝車完畢。索光霞長舒一口氣。
可到廠區門口,又遇到了新問題——路面窄,貨車開不進去。索光霞的心再次揪緊。
朱文華看了看周圍說:“我們用砂石和土把路拓寬,大家一起動手,肯定能行。”
說干就干。他們有的去搬運砂石,有的開著挖掘機平整路面。
經過奮戰,路面拓寬到讓貨車能夠通行,設備安全運到了安裝點。索光霞連聲說:“太感謝你們了,沒有你們的幫助,投產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時候。”
余林沖拍了拍索光霞的肩膀:“以后有困難就說,我們就是企業的堅強后盾。”
余林沖沒有食言。缺工人,鎮里就組織召開專題會議,號召各村動員群眾進廠務工;路面窄,就把廠門口的路拓寬到5米。為了方便出貨,鎮上又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打算把廠門前的斷頭路打通,與緊鄰的省道相連。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審批,預計8月份施工。
為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索光霞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使用精良的生產工藝、先進的生產設備,從源頭筑牢品質根基。選用環保膠黏劑與高密度基材,采用智能溫控系統把控熱壓溫度與時長,確保每一張板材的阻燃性能達到國家標準。
索光霞介紹,“阻燃板”厚芯七層,各層通過壓合工藝緊密結合,形成整體結構,提高了產品的阻燃性、機械強度及環境耐受性,深受客戶青睞,產品遠銷江浙滬和東北。
“一天能生產1200多張‘阻燃板’,3天就要出一次貨,預計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索光霞言語中透著滿滿的自豪。
同樣自豪的還有陳園村的何香菊。“活不重,還能照顧老人,一個月還有3000多元的工資,這工作合適得很!”在該廠,像何香菊這樣的工人有40多位,他們過上了出家門到廠門,掙錢顧家兩不誤的幸福生活。
索光霞沒有安于現狀,有了新的打算:“繼續深耕‘阻燃板’行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市場競爭力,再增加一條生產線,帶動更多鄉親們就業。”
“荷花香”
都司鎮姚李村,300余畝荷塘宛如鋪滿綠色綢緞,粉白荷花點綴其間。微風拂過,荷香四溢??粗矍暗拿谰?,荷塘主人郭志軍回想起了往事。
2015年的一天,在林扒鎮經營飯店的郭志軍看著津津有味吃著麻辣小龍蝦的食客們,嗅到了商機。“水產行情看漲!”他當機立斷,驅車前往“小龍蝦之鄉”——湖北潛江考察。
2016年開春,郭志軍簽下人生重要的一紙契約:以每畝800元年租金,從25戶村民手中流轉土地600余畝。
“頭三腳難踢”。小龍蝦養殖困難重重,進回來的蝦苗因為水質、土質不適應,成活率極低。盡管郭志軍請來了潛江有名的養蝦技術員進行指導,但收成依然無法達到理想狀態。
“當時看著基地的情況,賠得血本無歸,心里想著這事要黃。誰知道志軍是個不服輸的人!”姚李村黨支部書記王學敏感慨道。
2019年,郭志軍將半數土地歸還集體,只保留300余畝坑塘進行蓮藕種植。
郭志軍開始四處學習先進的蓮藕種植技術,邀請本地農業專家到基地進行指導。專家踏勘后一針見血:“黑土富營養卻易板結,需深耕曝曬!”
聽從專家建議,他開始對蓮藕基地進行全面提升:駕犁翻泥、改善水質和土壤條件。同時,精心挑選了適合姚李村黑土地的“鄂蓮五號”藕種。這是一種早中熟品種,較耐腐敗病、耐密植、耐儲運。
栽種時節,他跪在田埂,一株株調整藕頭朝向,如同布置精密儀器。
“蓮藕基地剛成型時,他沒日沒夜地忙碌,啥事都自己先摸透再教給工人們。”郭志軍的妻子說。
智慧在無數次挫折中結晶。
“苗期水位不能高,這個時期要用上發酵好的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到了生長期,逐步增加氮、磷、鉀等元素,這樣蓮藕的根系會更健壯,同時還能促進莖稈的粗壯和葉片的鮮綠。開花結藕階段,增加氮肥用量,確保結出的蓮藕數量多、體積大,口感也好。”現如今說起蓮藕種植,郭志軍侃侃而談。
郭志軍獨創的“黑土藕塘二技”悄然成型:一是“淺水曬田法”,采前排水曝曬五日,藕皮更顯玉色;二是“錯峰采收術”,分三批次上市,價格翻倍跳漲。
“7月青荷藕畝產500—800公斤,8月下旬藕陸續成熟,畝產達到2500—3000公斤?,F在基地有三個品種,產量高,口感好,采收季節供不應求,有固定的蔬菜商販。”談起產量和銷路,郭志軍臉上滿是喜悅。
蓮藕產業的興旺,直接帶動了姚李村村民增收致富。郭志軍的蓮藕基地為脫貧戶提供了大量的“家門口”就業崗位。從荷塘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再到蓮藕采收、清洗包裝等環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
李長福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將自家幾畝地流轉給了郭志軍,每年能拿到一筆可觀的土地租金。同時,他還在蓮藕基地打工,負責蓮藕采收工作。“以前種地,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F在把地流轉出去,不僅有租金,還能在基地打工賺錢,日子越過越好了。”李長福笑著說。
一車車奶白的蓮藕從荷塘運出,銷往西安、鄭州、襄陽、許昌等周邊地區。產量高時,全年凈收入能達到60多萬元。郭志軍的事業如日中升,他決定在蓮藕種植道路上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