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擔當精神耀千秋

2024-08-14 11:12:10 作者:楊德堂 來源:
分享到:

擔當精神,是指一種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理邪說敢于堅決斗爭的精神。擔當精神是由憂患意識派生出的一種境界、勇氣、追求和情懷。

在中國古代士大夫里,不乏有憂患意識的人,但處世方式卻各有不同。比如說像陶淵明選擇了掛印歸田,屈原選擇了以身殉國,還有道家的“薄于名而保其真”等。而范仲淹則是把“進亦憂、退亦憂”的憂患意識轉化為敢說敢為的擔當精神,而且踐行終生。為了百姓利益,他秉公直諫,為民請命,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為了國家的統一,他不顧三次遭貶和亡妻之痛,臨危受命,前線御敵,不計生死;為了國家昌盛,他甘冒風險,極力推行新政,大刀闊斧改革。

為民謀利 敢冒風險

范仲淹曾在《上執政書》中說“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 他為官38年,只要對百姓有利的事,不論份內份外、事大事小、有無風險,都會主動去干。

皇祐二年(1050年),范仲淹知杭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不用傳統的調糧賑濟之法,而是大膽采用荒政三策:一是以工代賑,大興土木,特別是讓寺院也參加進來,用平時的節余搞基建,增加就業。二是下令高價收糧,并派人四處宣傳,各地商人便爭相運糧到杭州。范仲淹趁機把蓄存的糧食低價拋向市場,糧價便很快回落下來。糧販們叫苦連天,災民們卻買到了便宜糧食;三是更出了個奇招,他根據杭州一帶人喜競渡的特點,鼓勵百姓賽龍舟,并組織官府公干人員游于湖上,觀看龍舟賽,自己還親自參加。有一名監司奏劾范仲淹不恤荒政,嬉游沒有節制,大興土木傷耗民力。范仲淹說:大肆官游,興造房舍,是為了用官府和寺廟的庫存錢,來加惠窮苦百姓。游覽的是一人,但依靠他活命的,就不只是幾十人了。范仲淹這些招數的實行,使貿易、飲食、工技和出賣勞動力等行業的人,每天不下數萬。這一年杭州安全度過了災荒。

國事為重 敢于改革

慶歷三年(1043年)春,范仲淹被召回朝廷任參知政事,主持新政,他經過深思熟慮,寫出了《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章,受到了仁宗皇帝的認可,陸續以詔令的形式頒行全國,史稱“慶歷新政”。

慶歷新政的重頭戲是改革吏治,如:“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 “擇長官”“重命令”等。范仲淹把一批正直精明的能吏派到各路去檢查當地官吏的政績。自已坐鎮京師,把各路報告逐個認真審閱。凡看到那些貪贓枉法、罪惡深重、民憤極大的惡吏,便把他們的名字一個個用筆勾掉,準備撤掉他們的官職。樞密副使、慶歷新政班子骨干成員富弼,看到這位疾惡如仇的良師益友毫不留情地勾掉一個又一個惡吏,心里很是痛快,但也不免有些擔心,便半開玩笑地說:你一筆勾掉一個很容易,可這一筆會使一家人哭呀。范仲淹用筆點著那些貪官污吏的名字,氣憤地說:不錯,我勾掉一個惡吏和貪官的名字,一家要哭。但如果不將他們罷職,那就會讓他們當官的那個地方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要好吧!可見范仲淹疾惡如仇、決心改革的擔當情懷。

舍家為國 敢做敢當

范仲淹之所以遇事敢于擔當,是因為他具有舍家為國,大公無私的胸懷。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宋軍大敗于延州的三川口,朝野震驚。三月,已52歲且遭受三次罷黜之辱和剛剛亡妻之痛的范仲淹,毅然接受朝廷召喚,撇下年幼的子女,以多病之軀帶著16歲的長子純祐,由越州(治今浙江紹興)知州任上赴西北抗擊西夏。當時延州新敗,人心惶惶,知州張存怕死請辭,范仲淹知險而上,主動請求兼知延州。他說,“不敢念身世之安,忘國家之憂。”

宋朝時,邊境上的士兵都要被官府在臉上刺字涂墨作為記號,以防逃跑,稱“黥面”。黥面使士兵喪失了自尊,而且一旦“黥面”,就終生不得脫離軍籍。因比,百姓怕黥面而四處逃亡,兵源越來越缺。范仲淹任邊帥后,針對這種陋規,擔著犯上的風險,改刺面為刺手。并實行屯田,將士可以帶家屬來住,輪換守城,不值勤時,可在家種田經商,罷兵后可還為民籍。范仲淹的這一大膽的舉措,深得百姓擁護,從而加強了邊防實力。

秉公直諫 屢黜無悔

范仲淹擔當精神的一個閃光點是:為國諫言,為民請命,直言極諫。

范仲淹深知朝廷納諫的重要性,他在《奏上時務書》中說:“日聞美言,則知佞人未去,此國家之可憂也;日聞直諫,則知忠臣左右,此國家之可喜也。”

但是,范仲淹也知道諫諍非容易之事,特別是給皇帝提意見,是有很大風險的。他早在天圣三年的《奏上時務書》中就說:“臣聞巧言者,無犯而易進;直言者,有犯而難立。然則,直言之士,千古謂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謂之佞。今臣勉思藥石,切犯雷霆,不遵易進之途,而居難立之地者,欲傾臣節,以報國恩。恥佞人之名,慕忠臣之節,感激而發,萬死無恨。”

果然,范仲淹的直言極諫就付出了三度貶黜的代價。但他卻屢黜無侮,愈黜愈奮。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在京任秘閣校理。當時,仁宗皇帝雖已20歲,但劉太后還在垂簾聽政,而且還年年讓仁宗皇帝率百官在會慶殿為她跪拜祝壽。范仲淹認為事關國體和皇帝尊嚴,便給仁宗和劉太后上了一個折子。說:“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若奉親于內,以行家人禮可也。今顧與百官同列,虧君體,損主威,不可為后世法。”這還不算,干脆又上一折,請劉太后還政。范仲淹這下捅了馬蜂窩,惹惱了劉太后,進京才一年便被貶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任通判。

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身為右司諫的范仲淹,以“諫諍臣微敢殉身”的氣概,極力諫阻仁宗廢除皇后,第二次被貶知偏遠的睦州(今浙江建德)。范仲淹到睦州后,在給皇上的《睦州謝上表》中寫道:“臣非不知逆龍鱗者,掇齏粉之患;忤天威者,負雷霆之誅。理或當言,死無所避。”據理而言,雖死無悔,充分表達了范仲淹遭貶而不悔的信念和人格。

景祐二年(1035年)十月,范仲淹被朝廷從蘇州召回,升任吏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判國子監、權知開封知府。次年六月,范仲淹了解到宰相呂夷簡任人為親,結黨營私的劣跡后,便畫了個《百官圖》呈給仁宗皇帝,圖中附有文字說明,哪些官員是按朝制升遷的,哪些官員是呂夷簡以私人關系提拔的,確切簡明,一目了然,對呂夷簡培植私黨的行為進行了有根有據的揭露。被呂夷簡反誣為“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那個時候的仁宗最怕大臣們結黨,一怒之下第三次把范仲淹貶到饒州當知州。范仲淹到任后在《饒州謝上表》中云:“許國忘家,亦臣自信。”他在回贈梅堯臣的《靈烏賦》中,說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在給謝絳的詩中還表示“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

范仲淹雖因秉公直諫被三次貶官,四起四落,但卻開啟了北宋官場諫言論事的新風。朱熹說:“至范文正時,便大厲名節,振作士氣,故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宋史·范仲淹傳》評價范仲淹,“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其所說的“名節”“風節”,就是指范仲淹出于憂國憂民憂天下之心,直言極諫,敢做敢為的擔當精神。范仲淹以其先進的理念、寬闊的胸懷、高尚的人格魅力,成為當時士大夫公認的革新領袖。

范仲淹的擔當精神光耀千秋,就是在當今時代,對于發揚黨的三大作風、陶冶新時代擔當精神、造就人民滿意的公仆,仍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范仲淹知鄧州時,他的好友鄖鄉尉黃通來訪,臨別,范仲淹送詩一首,寫到:

少年好逸驥,老者重安車。爭先尚逐逐,致遠貴徐徐。

勿言一尉卑,千戶系慘舒。外矜固不足,內樂則有余。

子游與季路,作邑寧欷歔。五斗對萬鐘,所問道何如。

這是一首勸友詩,核心意思是:一個人不管職位高低,權力大小,只要認真去做好有益于千家萬戶的事,心里就安然,就快樂。

話雖樸實,境界卻非常高,是范公擔當精神的具體化。古代先賢尚能如此要求自己和官吏,我們共產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特別是基層工作的同志,無論處在什么工作崗位,從事什么平凡的工作,都應當樹立崗位擔當意識,做好份內應該做的事情,承擔應當承擔的責任,履行應當履行的義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只有牢固樹立崗位擔當意識,才能保持高昂的斗志,提升工作質效,通過自已平凡的工作,推動全局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