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在豫鄂交界的杏山旅游管理區杏山村福金廟山上,有4位烈士長眠于此,陪伴烈士們的是10多棵長青的柏樹,還有城關鎮回民中學(現城區四初中)為烈士們立的碑,碑文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蒼勁有力。
青山有幸埋忠骨,但令人遺憾的是英雄無名。這些烈士的姓名分別是什么?他們生前是哪個部隊的?為何犧牲在此?烈士的后人又在哪里?為了弄清楚這些疑問,退役軍人、市財政局副局長張志彪踏上了為烈士尋親的艱辛之路。
“我小時候經常在福金廟山上玩,每次見到這幾座烈士墓,都想弄清楚,這幾位烈士到底是誰?”據張志彪介紹,他兒時就生活在這座山附近的村子,對烈士墓的好奇和敬仰之情在童年就扎下了根。
3月18日,張志彪從網上看到湖北省赤壁市一位老民警連續16年為142位烈士尋親的消息。深受震撼的張志彪重新燃起了埋藏多年的夙愿:“不能再等了,一定要為4位烈士找到家!”
3月28日,在單位的支持下,張志彪和他的幾名同事一起,開始了這場特殊的紅色之旅。在張志彪心中,這一次出發和兒時的好奇相比,更增添了一份軍人的責任感和共產黨員的使命感。
“咱不光要幫烈士尋親,還要把烈士墓好好保護起來,告慰烈士英魂。”幾個人站在烈士墓前,痛心不已,并做出了一邊為烈士尋親,一邊找相關單位保護烈士墓的計劃。
“祭拜完,我們第一時間聯系了杏山旅游管理區、杏山村黨支部、退役軍人事務局、文廣旅局等單位,商議烈士墓的保護辦法,各單位都表示立馬行動,大力支持。”在張志彪的積極協調下,為烈士墓立文物保護碑、修路等保護工作被提上日程。
與此同時,張志彪為烈士尋親的腳步也一刻不停地奔波著。
根據墓碑上的內容,張志彪一行首先拜訪了時任城關鎮回民中學校長的馬奇鑲。馬奇鑲曾于70年代在杏山村任教,期間,他經常去隔堤寺村宣傳毛澤東思想,常聽村民講述解放軍戰士的事跡:“大家都說4位烈士是參加解放老河口戰役的戰士,受傷掉隊后來到這里,當地群眾幫助解放軍藏身,天黑后去給他們送飯。”
馬奇鑲告訴今日鄧州,回到城關鎮回民中學后,他總是會想起這些烈士:“我想為他們立碑紀念,同時教育下一代,一定要繼承革命先烈的意志,好好學習,努力建設祖國。”征得杏山村黨支部同意后,城關鎮回民中學師生共同籌款,為4位烈士立碑。
根據馬奇鑲的介紹,張志彪一行來到市檔案館、黨史室、民政局、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地,尋找關于解放老河口戰役的相關資料和4位烈士的情況,結果查無所獲。
“既然是解放老河口戰役中的戰士,去老河口市肯定能找到線索。”4月9日,張志彪一行滿懷信心地來到老河口市檔案館、史志辦等單位查找資料,卻失望而歸。
雖然尋親陷入困境,但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單位加入為烈士尋親的隊伍中。其中,杏山村村黨支部書記王蘭英走訪群眾20余戶、馬奇鑲打電話詢問知情人10余人、張志彪的親友紛紛幫助打聽信息、9個相關單位為尋找烈士及為烈士墓保護提供支持……
經大家的共同努力,5月30日,張志彪一行寫出了《關于杏山烈士墓的調查報告》,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核準批復。
該報告指出,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老河口戰斗勝利后撤出時,4名傷病員在杏山村養傷,被土匪陳別三部下殺害于杏山村四個不同地點。1968年8月,杏山革委會將4名烈士遺骸遷于現址,并舉行了追悼大會。
杏山村村民王蘭亭就曾參與1968年的烈士遺骸遷葬工作,負責調查烈士身份。
“遷葬前,組織委派我和楊秀川(已去世)調查4位烈士身份。我們從1月份一直調查到7月份,走訪了30多戶村民,確認4位烈士就是解放老河口戰役的戰士,當時村民們都在調查報告中按了手印。”王蘭亭告訴今日鄧州。
“隔堤寺村藏身的其中一名解放軍可能是一名指導員,是騎著馬背著槍來的。村民們怕他有危險,讓他藏在自家地窖中。村民們給他送飯,他還給錢。”盡管當年的調查報告已經遺失,但王蘭亭依然清晰地記得村民講述的細節。
“不交出來,就殺你全家!”王蘭亭說,戰士們在這里藏了大概半個月后,有土匪拿槍指著村民,要求交出戰士們。土匪殺害戰士們時,還強迫村民們前去觀看。
“當年8月份為解放軍烈士遷葬時,村民們還從他們的遺骸附近找到了散落的五角星和紅軍帽。”王蘭亭說。
6月29日,在王蘭亭的帶領下,今日鄧州來到烈士當年藏身和犧牲的地方之一,隔堤寺村。如今這個村子已被認定為省級傳統村落,以前荊棘遍布的山路,已經被瀝青路取代,村子中間修建了古樸美麗的游園和池塘,村民們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咱今天的好日子,都是烈士們拿命換來的!”在隔堤寺村,談起今非昔比的變化,村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要銘記革命烈士,珍惜他們用生命創造的幸福。
4位烈士遷葬后,附近的群眾每年都會前往悼念。
“1987年我們上學開始,每年清明節,老師都會帶我們來掃墓,教導我們不能忘記革命烈士,要學他們勇于奉獻的精神。”村民陳傳輝說。
此后,為加強對烈士墓的保護,1995年清明節前夕,市文物局認定烈士墓為鄧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可以確定幾位烈士是解放老河口戰役的解放軍,但是要弄清楚他們所屬部隊和具體姓名還需要繼續努力。”張志彪告訴今日鄧州,雖然為烈士尋親工作再次陷入困境,但與尋親同時開展的烈士墓保護工作已初見成效。
今日鄧州在現場看到,通往墓地的路正在鋪設,文物保護碑的基座已修好。未來還會修建花墻、種植白玫瑰,并在附近公路上樹立醒目的標識牌。
“我一定會繼續尋找下去的,也希望通過你們的報道,幫助4位烈士盡快找到部隊和親人,告慰烈士英魂,賡續紅色血脈,把先烈的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張志彪堅定地說。
如果你有相關線索,請撥打本報新聞熱線13193688662,為無名烈士“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