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到腰店鎮采訪,處處可以感受到鄉村產業的強勁脈動:
雨傘制作工坊遍布全鎮各村,產銷兩旺;
“貓爪板”物美價廉,每天銷售1萬多單;
蛋糕巧克力飾品別具特色,北方城市銷量排名前三;
“預制菜”產品根據客戶需求訂單銷售,供不應求;
“田保姆”從種到收服務“一條龍”,“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
腰店鎮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只有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經營效益低、農民增收致富難和鄉村建設發展滯后等難題,才能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和美家園。
腰店鎮產業興旺,秘訣何在?
翻閱史料,我們尋找著答案。腰店鎮距城區9公里,原名杜店街,元末毀于戰火。明初腰姓人家遷入開店,名腰家店,村以店名,簡稱腰店。
是腰店人經商的傳統源遠流長嗎?
“黨建引領!”腰店鎮黨委書記李宗萬笑著解開謎底,“有了黨委、黨支部做堅強后盾,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保護傘”
盛夏七月,腰店鎮會議室內,鎮黨委書記李宗萬、鎮長郭小東與傘廠負責人高申勉正熱烈地討論著建廠事宜。
“棉花倉的地用不成了。”副鎮長張光輝的話猶如一盆冷水,讓空氣驟然凝固。
“不是談好了嗎?”回過神來的李宗萬仔細詢問著。
“商談了好多次呢。”郭小東神情緊繃起來。
“哎,這么長時間的努力白費了。”張光輝撓了撓頭,“土地需要入市。”
“這都麻煩了,手續多不說,還不知道啥時間能辦成。”李宗萬眉頭緊鎖。
“崔營的廠產能已經跟不上了。”高申勉坐不住了,“晚建成一天,就損失幾萬元。”
“不能讓真金白銀從眼前溜走!”李宗萬大手一揮,“走,找廠房去。”
室外,將近40度的高溫,沒能阻擋住鎮村干部的腳步。各村閑置的村部、廠房、民居、建設用地,都成了他們搜尋的目標。但多數因交通不便利、場地不夠大等原因,不適合建廠。
多天的奔波使高申勉失去了信心。“別灰心,一定能找到!”李宗萬的執著勁兒讓高申勉感動不已。
“這地合適,交通便利,面積還大。”高申勉對黑龍社區閑置的老村部非常滿意。李宗萬隨即與社區黨支部書記王俊杰商量。
“這真是瞌睡遇見枕頭啦!”王俊杰和村“兩委”干部早就想把老村部變“廢”為寶,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項目,“我這會兒就和黨員干部們說說這個好消息。”
王俊杰立刻召集村“兩委”商議此事,黨員審議此事,大家一致贊同。
“每年給村集體增加6萬元的收入,群眾還能就業,我們都支持。”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老村部變廠房”獲得全票通過。
鄧州市銳宇傘業有限公司建成投產,吸引了許多村民前來務工。但高申勉的煩心事隨之而來,“咱這是按件計費,剛來的群眾看一天掙不了多少錢,都打起了退堂鼓。”
高申勉憂心忡忡找“傘書記”商量對策。
“不用發愁,有事我們共同解決。大家都說我是‘傘書記’,我就是要做為群眾服務的‘保護傘’。”李宗萬打著包票。
“我們馬上組織鎮村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并號召干部家屬帶頭干,全力解決用工難。”李宗萬的話讓高申勉吃了“定心丸”。
“我們動員群眾過來,但怎樣把他們留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鎮村干部紛紛給高申勉出謀劃策:一方面充分發揮老員工“傳幫帶”作用,通過以老帶新、手把手傳授,幫助新員工掌握工作技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對新員工采取每天補助30元,一直補3個月的辦法,增加崗位吸引力。
一傳十、十傳百,在廣東從事雨傘加工的孫君茹也得知家門口有雨傘加工廠的消息。
“今年過完年我都在家干了,家里的工價和外地一樣,晚上不用加班,還能照顧孩子。”一個月5000多元的收入讓孫君茹越干越有勁。
在該廠,像孫君茹這樣返鄉就業的就有30余人,一把小雨傘撐起了他們的幸福生活。“睜開眼、丟下碗,一路小跑做雨傘”已成為該鎮群眾忙碌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花引得百花開。該鎮在成品傘制作的基礎上,又引進了雨傘零配件生產、組裝傘架、絲網印刷等加工企業,雨傘加工產業鏈已初步形成。
該鎮現已建成雨傘規模廠10家、制傘工坊15個,有加工戶300余戶,帶動群眾就業近2000人,產值近3億元,產品暢銷上海、福建等20多個省市,遠銷南非、日本、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預制菜”
“叮咚”“叮咚”,微信群里接連發來二條消息。接單員明靜,立即從桌上拿起手機翻看。
翰林學校和三賢高中凈菜報單微信群同時來了消息。三賢高中某窗口需要“土豆塊60斤、土豆條70斤、青椒15斤、洋蔥15斤、芹菜5斤”。翰林學校某窗口需要“土豆塊15斤、土豆絲15斤、土豆片20斤、胡蘿卜片10斤”。
接到單后,明靜順手拿起圓珠筆,在單子上“嘩嘩”的劃起來,快步把單子遞給車間負責人呂良顏。
河南省銘人通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三條生產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轉著:去皮、清洗、切割、輸送、風干瀝水、消毒包裝……
這份工作,48歲的史衛生越干越起勁,他負責倉儲、搬運、裝卸、配送等工作。既能照顧將近80歲的父親,又能照顧孫子上學,一個月還能穩發4000多元工資。
像史衛生這樣,顧家賺錢兩不誤,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有100余人。他們能有穩定的工作,多虧了河南省銘人通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張麗。
腰店鎮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大鎮”。每年約有5萬噸蔬菜外運至南陽、洛陽、鄭州、西安等地。由于蔬菜運輸成本高,售賣價格低,菜農難賺錢。
作為土生土長的腰店鎮趙樓村人,張麗深知農民種菜的不易。為幫助周邊群眾實現穩定就業,解決農民賣菜難、菜價低的問題,張麗決定成立一家集蔬菜種植、生產、儲存、加工、銷售、配送于一體的企業。
經過市場調研和實地走訪,2020年,張麗投資1000余萬元,成立河南省銘人通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注“預制菜”生產,主要為學校、企業等單位提供凈菜加工服務。
公司成立之初,由于加工成本高,凈菜的銷售價格不得不抬高,面臨著“市場小”的難題。兩個月內,張麗跑遍了大街小巷的食堂,與負責人商談,了解他們所需。
“凈菜加工屬于新事物。大家一是擔心質量不行,二是擔心價格有點高,不值這個錢。接受需要一定的過程。”張麗尋思著,何不為有合作意向的食堂提供2次免費使用產品的機會。
一時間,訂單量火速上升。為了保證訂單能及時交付,車間所有生產線每天兩班倒,開足馬力趕制訂單。
同一時間生產出的產品數量較大,只能存放在保溫庫內。當再一次打開保溫庫時,張麗傻眼了,15噸蔬菜全部變質,公司直接損失8萬余元。
張麗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完全按照保溫庫的說明來使用的,溫度一直保持在10度以內。
為解決技術難題,2021年夏,張麗帶著10余名工人相繼到四川、湖北等省的凈菜加工企業,學習凈菜加工的成熟經驗,解決了公司在發展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
經過張麗的不懈努力,公司逐步和市一高中、四高中、九龍實驗小學等多所學校,市委黨校、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煙草公司等多家單位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目前,公司除了自己種植蔬菜外,還對周邊鄉鎮蔬菜進行收購。業務涉及腰店鎮、汲灘鎮、白牛鎮等傳統大田蔬菜種植大鎮,同時和30幾家合作社、家庭農場保持密切聯系,帶動附近1000余戶農民的7000噸蔬菜從田間地頭走到百姓餐桌。日加工量20噸左右,年產值2000萬元。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生活節奏加快,更多的人傾向于選擇‘預制菜’。一些大中城市的超市紛紛開設凈菜專柜,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張麗說,接下來,我們將增加生產線,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將“預制菜”發揚光大,讓越來越多的人“預”見幸福生活。
“貓抓板”
腰店鎮草寺村,河南省香凈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廠房內,機器轟鳴,一件件“貓抓板”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每天訂單過萬。張金金開心地笑了。
2010年,20歲出頭的張金金在湖北襄陽做寵物用品生意,頗具生意頭腦的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2015年,他返回鄧州,繼續做寵物用品生意。2018年,他把工廠搬到了腰店鎮草寺村,一個廢棄的造紙廠院內。三五名工人,每天一二百個訂單,能維持日常運轉。
隨著電商時代的到來,張金金敏銳地察覺到,各大電商平臺寵物用品銷量在不斷增大,寵物用品市場將迎來巨大商機。
張金金迅速行動,開始嘗試在電商平臺銷售寵物用品。2019年,張金金研發了幾款全新的“貓抓板”和貓窩,經過不斷實驗改良,慢慢地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他給產品申請了專利,決定打造完整的生產銷售鏈條。
通過在多家電商平臺同時發力,一時間,張金金每天的訂單量增加到了五六千單。
正在生意火爆之時,新冠疫情突然暴發。
“各地交通管控,快遞無法送達。”往事不堪回首,張金金回憶說,那時候發出去5000單,大概就要退回3000單,“發一單賺幾毛錢,退一單卻要賠3至5塊。”
疫情最嚴重那個時期,張金金賠了40多萬元。在經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張金金毅然拿出3萬元,支持腰店鎮進行疫情防控。
困難并沒有把張金金打倒,他找親戚朋友借錢,按時給工人發工資。2020年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訂單量有所回升。
張金金生產的貓窩,價格便宜,結實耐用,用戶好評如潮。2021年,訂單呈井噴式增長,生意最紅火的時候,光貓窩一天就能賣出1萬多單,工人也增加到了50多人。
這一時期,外省也有一家規模較大的寵物用品廠,和張金金的工廠一度把國內寵物用品市場幾乎瓜分完畢。于是在這兩家工廠之間,展開了一場價格戰。
你降我也降,你低我更低,一個原價14.9元的貓窩,最后硬生生降到了6.9元……
“價格戰沒有真正的贏家,最終大家都不掙錢,白忙一場。”張金金說,與其賤賣產品,不如調整思路。
經過一番思考,張金金決定暫時放棄貓窩、貓砂等產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貓抓板”系列產品的研發上。他根據自己的想法,定做了20多臺加工“貓抓板”的機器,生產“貓沙發”、“貓房子”等30多個款式的“貓抓板”。
“從加工瓦楞紙,到分切、纏碗、貼紙,再到包裝、物流出貨,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鏈條,一天能完成1.5萬單以上。”張金金說。
“貓抓板”的質量取決于紙的質量,為提高質量,張金金干脆自己生產“貓抓板”用紙。
“只有用好紙才能做出好產品,自己生產的紙,用著放心,還降低了成本。”張金金說,“打價格戰,我們甘拜下風。打質量戰,我們橫掃千軍!”
在張金金的網購客服辦公室,30多名客服人員正忙碌地敲擊鍵盤,與客戶交流,接收訂單,安排配送。產自腰店鎮草寺村的“貓抓板”產品,通過多家電商平臺,源源不斷進入全國各地消費者家中。
“田保姆”
“這下我可放心了。”11月16日,位于腰店鎮的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內,傳出響亮的笑聲。
國閣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國閣剛簽訂完托管服務合同,心里舒坦極了。
“地交給我們,你等著收糧就行了!”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沈興新打趣道。
王國閣種植的600余畝土地全部托管給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提供從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全過程服務。
“種1畝地和種100畝地完全是兩個概念,沒有規?;?、機械化的作業生產,咋能種好恁些地。”以前每到農忙時節,王國閣全家都忙得腳不沾地,還得再雇人幫忙,而且因為不懂技術、不會管理、不善經營,還總是賠錢。
“現在我只用做個‘甩手掌柜’就行了。”續簽完合同的王國閣格外悠閑,騎上電動車在田間道路上轉悠。
2016年,沈興新返鄉創業,流轉6000畝土地,立志要從“IT精英”變身“新農人”。然而,地種上了,煩惱也來了。
到了農忙時節,各式農機成了稀缺物品,成熟的時候聯系不來收割機,播種的時候預約不上播種機,農機成了沈興新的“心病”。
“想種個地怎么就這么難?”經過深思熟慮后,沈興新咬著牙購置了幾臺農機。干嘛?自用唄。
其實,沈興新還有著自己的小九九,農機可是供不應求,到時還能租給別人用。
此時正是我市“三權分置”改革的重要節點,大片田地流轉,土地資源被盤活,不再是一家一戶的“綹綹田”。
“土地被整合連片以后,對現代化機械的需求量更大!”沈興新看到了機遇,又一次“轉行”了。農機服務為他打開了新天地,公司專業為種植戶提供農作物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托管服務。
走進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農機庫房,一臺臺農機設備成排成列,沈興新樂呵呵地說:“這是我們搞現代農業的底氣。”
“像我們的農機都配有導航系統,耕作深度、播種距離等方面全部精準設計,機損率大大降低。同時,比人工操作更能提升農作物長勢。”介紹起農機,沈興新頭頭是道,滿臉自豪。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如今的“金戈鐵馬”,機械取代了人力,成為田間主力軍。
“以前握著鋤把兒刨土的農民,現在是靜等收獲的‘地主’。”說這話的是張村鎮紅纓子合作社的負責人程道霞。
她與首邑農業的緣分得從2018年說起,那時她流轉了400余畝土地。
“傳統農業全靠人工,生產效率低,產能不穩定,成本也高。”程道霞說,抱著嘗試的心態,她聯系了沈興新。這一嘗試,讓她切身感受到了農業托管帶來的甜頭。
雙方攜手之下,鄉村田野成為“露天工廠”,程道霞投入資金、土地,制定耕作標準,首邑農業投入技術、設備,完成作業任務。程道霞的合作社也從流轉400畝地到后來的幾千畝,再到現在的1萬余畝。
“農業生產環節交由專業的農業服務公司完成,相當于有了一個‘田保姆’,把農民解放出來了。”一粒粒麥種隨著播種機上下翻動,合作社的小麥種植進入了尾聲,程道霞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像這款去年剛引進的農機具效率非常高,一分鐘可以耕作兩畝地,這個效率是平時農機具的5至10倍左右。”對于沈興新來說,新式農機具的應用帶給他的是能夠給農戶提供更為快捷有效的托管服務。
目前,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服務范圍有內蒙、河北、河南、安徽、廣西等10省(區)30余個縣市,公司托管服務面積約62萬余畝,促進了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
“公司從一輛拖拉機發展到現在的近500臺(套)農機具,通過現代農業機械化的轉型,實現了服務組織、種植戶‘強強聯合 互利共贏’。如果說我還有愿望,那可能就是上市敲鐘了。”沈興新笑了,“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