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初秋微風清涼,走進十林鎮大東、大西兩村,成片泛綠的稻田映入眼簾,稻穗在風中輕輕搖曳;澤蘭深綠的葉子一律向上努力生長,展示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個個碩大的玉米穗正站在玉米稈上,極目遠望……該鎮建設的70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使整個原野充滿勃勃的生機、豐收的希望。
“有了高標準農田,旱能澆、澇能排,機耕路通到地頭,全程都用上農機,省力又省錢。”該鎮種糧大戶周建設種地更有底氣,種糧再也不用擔心靠天吃飯了,下一步,我準備擴大種植規模。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該鎮鎮長張芳芳在接受今日鄧州采訪時說。
在采訪中,今日鄧州了解到該項目的實施,首先實現了國家在發展農業生產中,高質量、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高導向的現代農業扶持政策,其次,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開發服務的能力,使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使項目區內農民掌握了農業科學技術,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指揮中心,今日鄧州觀看了視頻采集系統。站在大屏幕前,只需要輕輕地敲擊鍵盤,就可以看到項目區內當前土地的濕度、溫度、光照等。
“從種子種下到收割,把各項數值作為分析指導依據,指導農民是否需要灌溉、施肥、滅蟲。”該項目技術員田留紀說,同時農戶坐在家里也可以看到莊稼的長勢,不僅節約了人力成本,還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你知道這自動化灌溉,實現了人不需要去地里,只需要敲擊鍵盤,就可以澆地施肥,現在種地不僅不用看天收,人也不用下力氣了。”大西村黨支部書記武圣安說。
在項目區蟲情檢測站周圍的地上,落著很多害蟲的尸體,今日鄧州了解到,蟲情檢測站可以通過數據可視化分析,更早發現病蟲害,并及早采取措施,消滅病蟲害,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該鎮還開展培訓,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或生物農藥,科學合理用藥,大力推廣生物防治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提高有機肥料的使用量。在耕種過程中通過秸桿還田、深松、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利于灌溉和機械作業。
“這些措施,將會大大減輕化學肥料、農藥對農田土壤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對提高農產品品質,優化生態環境將起著重要的作用。農業條件的極大改善,使農作物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大大增強,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該鎮副鎮長習國岑說。
項目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0.25萬畝,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農田林網防護體系的建立,可以調節田間小氣候,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農作物生長,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同時,林木的增加還可綠化、美化環境,滿足板材業、造紙業對林木的需求,達到環境與經濟雙贏的效果。
“田里設施升級,現在種地那叫一個痛快!土渠變成‘光面渠’,地里建了提灌站、出水口,澆水時,1個人就能管1500畝小麥,再也不用沒日沒夜守著了。”大東村種地大戶武圣軍說,“‘塊塊田’變成連片地,溝渠縱橫交錯,每畝小麥種植成本減少200多元。”
“根據今年玉米的長勢,一畝地預計增產300斤,種的20多畝玉米,今年應該增收不少。”大西村村民武興華高興地說:“地有勁了,咱種地也有盼頭了,最初鎮里來做工作,只怕不行,現在盼著高標準農田再多一些。”
據介紹,十林鎮去年建設高標準農田7000畝,項目區涉及該鎮大東、大西、景營、習營、朱營等6個村,項目實施后,小麥畝產由項目建成前的365公斤提高到470公斤以上;玉米畝產由項目建成的445公斤提高到550公斤;項目區農民收入增加總額330.75萬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7000畝,年節水效益33.60萬元,年凈效益364.35萬元。
“下一步,我鎮將匯聚眾力、多措并舉,緊緊扭住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關鍵環節,全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進一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該鎮黨委書記魏新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