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一雙帶繭有力的手,一顆善良樸實的心,29年如一日守護著癱瘓在床的婆婆,無怨無悔地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她就是裴營鄉裴營村王莊村民小組人人稱贊的好兒媳王大敏。
來到王大敏家,她正在給89歲的婆婆洗漱。隨后,她熟練地給婆婆整理好床鋪,把房間打掃地干干凈凈。這樣的“程序”是王大敏堅持29年的“日常”。
1986年,24歲的王大敏與王書臣結婚,婚后兩人相敬如賓,與公公婆婆和睦相處。善良賢惠的婆婆,待王大敏如親閨女一般,王大敏也視婆婆如親娘,一家人幸福的在一起生活。
天有不測風云。1996年3月的一天,婆婆突患腦梗塞,雖經醫生搶救,但婆婆還是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遺癥。當時,王大敏的三個孩子才上小學,8畝多責任田還需要耕種。為了養家糊口,丈夫常年外出到西安打工。照顧婆婆、養育孩子、耕作莊稼等重擔都落在妻子王大敏的肩上。
誰曾想,1998年婆婆又二次中風,身體完全不能動彈,整天只能坐在椅子上。這時的婆婆由于疾病折磨,性情大變,與以前判若兩人,動不動就發脾氣罵人。
一次,婆婆情緒失控,指著王大敏大罵不止,非常難聽。整日辛勞、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卻換來的是如此“待遇”,王大敏滿腹委屈,一氣之下跑到附近井邊欲尋短見,想一死了之。稍稍平靜之后,她轉念一想,自己死了,孩子咋辦?家庭咋辦?婆婆咋辦?又聽到患有慢性病的公公喊她,說婆婆又大小便失禁了。善良賢惠的王大敏用手背擦了一把眼淚,又趕回去為婆婆擦拭……
為了方便照顧婆婆,她找組干部把自家的責任田調整在村邊。去地里干活時,王大敏把婆婆抱到椅子里,拉到地邊,由公公陪伴,有事喊她。春秋溫暖季節,王大敏總會把婆婆抱到半圓形椅子上,拉到屋外曬太陽。
“照顧婆婆,這些年半圓形膠質椅子就用壞了5個。”王大敏笑著說。
從2010年開始,王大敏的婆婆幾乎成了植物人,整天躺在床上。王大敏把婆婆放在一特制的坐便椅上,為她擦屎倒尿。自此,換洗墊布、擦洗身體、更換衣服成了王大敏的經常“規定動作”。由于王大敏的悉心照料,婆婆躺床上這么多年,從沒有生過褥瘡。
在飲食上,王大敏也十分用心,總是換著花樣給婆婆補充營養。她每天早上6時準時起床,給婆婆準備早餐。
“婆婆不能自己吃果蔬,水果、蔬菜我總是煮熟后磨成糊,每天搭配著喂給她吃。”王大敏說,由于婆婆平躺著,吃飯時需要一小湯匙一小湯匙地喂,吃一頓飯基本需要一小時。
為避免婆婆因年歲大、不常動而造成便秘,王大敏就給婆婆做易消化的糊糊吃,隔些天再喂點通便藥。
在照顧婆婆的日子里,王大敏早已成為了“全能護理師”,把做營養餐、翻身擦身、洗腳洗頭這些動作刻在了骨子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著,再苦再累她從不計較,也從未說過一句抱怨的話。
王大敏經常觀察婆婆面相,一看她臉紅,身上發熱,就立即測量體溫,請醫生診治。這些年王大敏還學了些按摩知識,空閑時,給婆婆按按摩、敲敲腿什么的,使她睡在床上舒服些。
由于婆婆不能動,找人理發很麻煩,王大敏還學會了理發。家庭條件稍好些后,又為婆婆房間安裝了空調,讓婆婆熱冷無憂。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王大敏的三個兒女看到母親對奶奶那么好,每天辛苦的侍奉,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一到放學或星期天,他們就搶著給奶奶喂飯,幫媽媽做家務。如今,三個孩子都學有所成,有了穩定的工作。
“妻子有一顆善良孝敬的心,我很感謝她這些年為了老人、為了這個家的無私付出,是她撐起了俺們的家。”丈夫王書臣感激地說。
村里的人們常說,王大敏是個有大愛、賢惠的好兒媳。
面對街坊鄰里的贊揚,王大敏總是靦腆地笑著說:“孝敬老人是我份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