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清晨,空氣中飄蕩著陣陣梔子花香,汲灘鎮刁堤村貧困戶刁理常吃過早飯如往常一樣,配好飼料,打開三輪車的喇叭,成群的鴨、鵝聽到喇叭聲便從遼闊的水面上飛奔而來,上岸進食。
刁理常今年50歲,2018年母親去世后,獨自一人生活的他覺得生活沒有目標沒有盼頭,被村里評定為貧困戶之后,他在駐村干部的動員下,產生了創業的念頭。經過考察,他發現從小生活的湍河岸邊是適合發展養鵝養鴨的好地方,那里遠離人群,山清水秀,環境非常好。他初步估算了一下,鵝苗、鴨苗再加上一個初具規模的養殖場地,投入最少也要好幾萬元。想到這里,他的心里又涼了下來。
就在此時,駐村工作隊了解到他的想法之后,決定幫助他申請5萬元的小額貸款。
“刁理常早年就有養殖經驗和技術,又有較成熟的發展養殖的想法,我們都堅信,只要他能堅持發展養殖,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該村黨支部書記說。
“要做就要做出點樣子,干出點規模。”有了啟動資金的刁理常,購買了兩百多只鴨苗、鵝苗,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湍河岸邊搭建了一個養殖棚。自此以后,他鉚足了干勁,起早貪黑,按時按點投喂飼料,觀察生長情況,及時發現異常,到處詢問專家,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批出欄的成鵝成鴨,因為綠色環保和養殖周期長,受到了周邊商戶的青睞,供不應求。
刁理常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一共養了鴨鵝二百多只,平時出售鴨蛋鵝蛋的收入,正好顧著了養殖成本,年底將鴨、鵝出售還凈賺了一萬六千多元。今年他養了七百只鴨鵝,收入估計可達四萬多元。
去年年底,刁理常光榮脫貧。今年年初,刁理常大膽探索,購買了50多只波爾山羊,在養殖棚周圍的大片草地及屋旁的山坡進行養殖。村干部從技術輸送、藥品保障等方面,全程給予了幫扶。刁理常說:“等到年底這十多只大羊出欄時,可直接增收近兩萬元錢,我又多了一個增收的好項目。”
回憶起脫貧致富的經歷,刁理常感慨萬分:“能過上好日子,要感謝第一書記和工作隊,他們幫助我貸款,鼓勵我創業,讓我的日子越過越好?,F在我每天聽著鴨鵝的叫聲,看著奔跑的山羊,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這就是我以后生活的希望,我要好好干,爭取早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