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字典解釋:誠實、不欺騙。信任:就是相信,敢于托付。信賴:信任并依靠。
人生最高層次的滿足,不是錦衣玉食,也不是前呼后擁,而是自身價值的充分體現。對一個人的信任,就是對這個人格的看重和價值的肯定。因此,人們交往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就是信任。
偶翻清代野史軼事,讀到一則關于蔡璘重諾責的故事。這位蔡先生是吳縣生意人,當時以重諾責和敦風義著稱。有位朋友把千金寄存在他家中“不立券”,沒有任何手續。但沒多久這位朋友病故,“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非但不收這筆錢,這位公子還說出一番話來:“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不平白無故接受千金之資,也是極有風骨的奇人。蔡璘一聽樂了,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辛輦而致之,把錢全部還給了朋友的兒子。
百姓故事,區區小民之善行,亦不失為崇高。講信譽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古人講仁、義、禮、智、信。前四個道德準則都很好,但若失去了“信”的支撐,恐怕這一道德框架會處于失衡狀態。所以,“信”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里,是一個很光彩的字眼。有信,始可言譽;無信,則無譽。守信,方可服人;失信,便無以服。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信,誠也”,“信”是內核。我個人的理解是誠實不欺,履行諾言。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丈夫立身,言而有信……說人話,干人事,就是有信、守信;不說人話,不干人事,或說人話,不干人事,則是無信、背信??梢?,立身行事,待人接物,都要得到別人的信任??追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指的就是這一點。比如,許愿了,承諾了,訂約了,起誓了,你就得還愿、踐諾、守信、遵誓;不還、不踐、不守、不遵、說話不算數,言而無信,就會失去信任,從此,誰也不愿和你打交道。
5464公里長的黃河,水流湍急,明洪武年間,在宋國公馮勝指揮下,總算在蘭州架起了一座浮橋,便利商旅通行。
1907年,清政府斥資36萬兩白銀,將浮橋改建成了全鋼鐵大橋。當年承建此橋的是德國泰來洋行,承諾80年質量不變。
83年后的1990年,泰來洋行的工程技術監測組來到蘭州,經認真檢查,橋梁完好無損。為延長橋的壽命,他們建議給橋加上弧形拱架,以增強橋身的力度。檢修后的黃河第一橋,更為雄偉壯觀。
上海有座外白渡橋,此橋是我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梁,也是中國唯一留存的桁架結構式橋型。和黃河第一橋一樣也架于1907年,也耗資36萬兩白銀,當年設計此橋的英國霍華思公司,曾經承諾此橋可使用100年。
百年后的2007年,霍華思公司的信函上海市政工程局。信中提醒,此橋100年使用期限已到,請注意維修和保養,并建議檢修水下的木板基礎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隨信而來的還有百年前設計此橋的成套資料,圖紙全部用手工繪制,工單上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符號,都標得清清楚楚;設計師、審核員、核對員、繪圖人的姓名都寫得一目了然。
正是由于霍華思公司的提醒,上海有關部門意識到外白渡橋已是“百歲高齡的垂垂老者”,于是對它做了全面的體檢和維修。
經過漫長的百年,兩家公司的當事人早已長古。中國更是無人記得當時的承諾,但是盡管公司幾經風雨,機構幾經變化,人事幾經更迭,只要公司還在,誠信就在。
信任是無價之寶,是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精神營養,需倍加珍愛。信任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善于信任是人生的一種追求,能不能信任人,是對一個人的人品和智慧的檢驗,而讓信任重返人們心中,則需要當政者引領,更需全民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