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
我在為學子們保駕護航、搖旗吶喊的同時,也在品讀名家有關高考的文章。最吸睛的莫過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我陪女兒高考的一整天》了,平實的語言,飽含著作家濃濃的舔犢之情,讀得我臉紅耳熱,無地自容,痛感自己永遠欠女兒一次陪考。
《我陪女兒高考的一整天》一文,作家以生花妙筆,記述了女兒從7月6日夜晩復習備考到7月7日深夜,第一天參加高考的心路歷程,把一個父親心系女兒前程,為女兒喜而喜、憂而憂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讓我這個不稱職的父親所望塵莫及,因為女兒高考時我就不在她的身邊。
2011年6月6日高考前的一天,我們一家剛從淅川搬遷到鄧州,家里家外,亂得一塌糊涂,整理屋子,安房家具,整日忙得分身乏術,而我的大女兒第二天就要參加高考了。
按照其他父母的做法,莫說高考,進入高三就應該陪讀在孩子的身邊了。高考那兩天陪伴著孩子,更是天經地義。而我們卻沒有做到,她整個高三我們沒有陪過她一天,高考我們仍然缺席。
為了讓自己的缺席顯得心安理得,6月6日早上,我撥通了女兒的電話,問她是否需要我們去陪考?
“不需要!你們來了我會緊張的!”
女兒回答得很堅決,讓我聽了很放心。
其實,女兒是很想我去陪考的,這在她以后的言辭中得到了證明。只是女兒很懂事,知道我們剛搬到新家,一切都要從頭做起,不想再給我們添累而已。
聽了女兒的回答,我雖然放了心,但看看身邊那些父母為兒女高考所操的心,我就愧得慌。為了彌補自己的缺失,就又打電話給女兒的小姨,讓她在女兒高考那天陪考一下。
堅強的女兒高考時食宿在小姨家,高考時卻謝絕了小姨的陪考,獨自一人走進了考場。
少了考場外那雙焦灼的目光,也少了一份情感的背負,女兒在考場顯得特別輕松,平時考試成績一般,竟超常發揮,分數越過了本科錄取線,走進了自己心儀的大學。
女兒現在已是一所中學的教師,擔任著九年級語文的授課任務,成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頂梁柱。
小女兒的初中學業是在我的陪伴下完成的,她參加中招考試時,同樣拒絕了我的陪考請求,只身一人進城趕考,以優良的成績完成了初中學業,邁進了高中的大門,再有兩年,也要參加高考了。
面對小女兒未來高考是否需要我陪考,大女兒的情緒顯得有些失控:“我沒見過你們這樣的父母,在教學中對別人的孩子盡心盡力,無微不至,對自己的孩子卻聽之任之,放任自流。你知道我為什么沒能考上最好的大學,沒找到最好的工作嗎?這有可能是我笨,我不聰明。但最大的可能是你們忽視了我的學習!你們曾欠我一次陪讀、陪考,你們不能再欠我妹妹了!”
女兒激烈的言辭重重地撞在我的心上,我一向認為自立堅強的女兒,原來如此失落,如此希望陪讀、陪考啊!
反思過往,我真的欠女兒的太多,縱然再努力彌補也仍留著過往的傷疤。不能陪伴女兒高考,真的是因為我太忙嗎?莫言是聞名世界的大作家,他每天就不忙嗎?但在女兒參加高考時能陪伴左右,為她分難解憂。而我呢?工作忙是借口?
我們常說歲月靜好,原來是有人在為你默默地忍受、默默地付出。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子曰:“未之思也,何遠之有?”女兒們的學習,猶如翩翩起舞的棠棣之花,我總是以忙為借口,忽略了自己應盡的看護和陪伴的責任。正像孔子批評的那樣,這只是不想行動罷了,哪里是繁忙的緣故?
我已經欠一個女兒的一次陪考了。兩年之后,無論再忙,小女兒高考時我一定要陪伴在她的身邊,但愿我的陪考能彌補以前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