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強化幫扶增活力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如果說搬得出是移民顧全大局,為國奉獻,那么穩得住、能發展和可致富,就是遷入地各級領導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3萬多移民、31個移民點分布在19個鄉鎮,人口多,布點多,任務重,壓力大。如何能夠讓移民來到鄧州,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樣,對此,各鄉鎮和市直部門的領導和同志們,用一腔真誠大愛,奏出了血濃于水的愛心樂章。
保穩定,促和諧。自移民搬遷伊始,有移民新村的鄉鎮黨委和政府,就深刻認識到只有確保移民群眾思想安定,才能保證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于每一個移民點,鄉鎮都挑選兩名責任心強、工作經驗豐富的副科級領導分包,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了社區兩委班子,成立了民主議事會、民事調解委員會、民主監督委員會,對居民的家庭糾紛、鄰里矛盾、居民生產生活困難定期排查,及時化解,適時跟進解決,移民村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每個社區民心安定,社會穩定,干群關系融洽。讓移民村與周邊村結對子,搞互助,相互傳遞信息、技術,介紹民俗習慣,增進了解,互融互通,引導、撮合適齡青年結為終身伴侶,農閑時走走親戚,農忙時相互幫助,促進了移民社區與周邊社區的大融合。
理思路,促發展。移民群眾自搬遷以來,經濟生產模式由多元化走向單一,居民收入一度呈下降趨勢。為此,各鄉鎮和市移民局積極謀劃,想方設法讓群眾有活干、有錢掙,不斷豐富大家的錢袋子。先后組織移民村村組干部、黨員、經濟能人分批次到鄭州、西安、焦作及山東、浙江和周邊典型示范基地參觀、考察,開闊視野?;貋砗?,及時組織黨員、干部結合外地經驗談體會、講打算,人人發言,各抒己見。通過反復討論,集思廣益,各移民村都理清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找準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按照“精致、特色、高效”的原則,指導產業發展規劃,研究確定了“以農興業”“以養興業”和“以工興業”的思路和舉措,引領移民增收致富。近年來,全市投入生產開發扶持資金6786萬元,建設一批大棚、廠舍等基礎設施,吸引大批資金進入移民生產發展之中,建成養殖小區30處,占地1439.2畝;建養殖棚舍186座;建鋼構針織、服裝廠房4座,面積3500平方米;建塑料大棚413個,占地406畝;建溫室大棚122座,占地366畝;建保鮮庫6座,占地2200平方米;建蓮菜池22個,占地350畝。截至目前,31個移民村,村村有項目,戶戶有收入,移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萬元以上。
多幫扶,解難題。各鄉鎮充分利用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抓好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不懈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保持移民村“暢、亮、美”景象,開展以“凈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為主要內容的示范村整治活動,優先將29個移民社區全部納入示范村。組織移民社區開展“三無一規范一眼凈”整治,即做到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日常生產生活物品堆放規范有序,主次干道兩側環境干凈整潔。采取村自籌、社會幫扶、市鄉補貼等辦法,統一配備垃圾清運車和保潔工具,建立農村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為移民村修建生產道路260公里,新修橋涵51座,新打機井68眼,達到了50畝地一眼井的標準,確保旱能澆、澇能排。協調資金2.98億元,整治硬化排污渠2.6萬米,安裝護欄8000米,高標準打造了村級文化廣場31個。
送關懷,暖人心。鄉鎮黨委和政府在努力,城區的市直單位也在行動。大家視移民為親人,心系移民,情連萬家,把優質服務送到移民的家門口,使移民處處時時都能夠感受到黨的溫暖和組織的關懷。市委宣傳部積極組織有關單位服務基層、服務移民,不斷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下鄉活動,一批又一批的文藝工作者、科技專業人才和醫務工作人員,走向農村的田間地頭,使更多的移民群眾得到實惠;水利部門根據市里提出的“手一拉電燈亮,手一擰水常流”的要求,安裝新設備,維修舊設備,只要移民需要,工作人員保證第一時間趕到;廣電局堅持“一切為了移民”的服務宗旨,對移民特殊關照,廣播和閉路電視進村入戶;電業局提出了“只要政府、醫院不停電,移民村供電不間斷”的口號,遇到移民村電力設備需要安裝或維修,專業隊伍就會立即趕到現場;農業局在春耕或小麥播種期間,讓所有的農業技術人員下鄉,對移民進行手把手的技術服務;教體局為移民教師、移民學生開通“綠色通道”,簡化程序,特事特辦,在第一時間內安排教師上崗、學生入學;安監局深入移民村,傳授安全知識,提高安全意識;公安、民政、衛生等相關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及時為移民辦理戶口、婚姻、新農合等接轉手續;科協、科技局、畜牧局、勞動局等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分期分批對移民進行義務培訓;工會、信訪、綜治、維穩、移民、林業、共青團、人武部、婦聯、司法部門等單位都積極行動起來,與移民村建立對接機制,實行部門聯動,解決移民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送去黨和組織的關懷和溫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