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時代,唱戲是一種傳承文化的形式,是幾百年來輸送給農民的一種精神食糧;看戲是農民接受教育的大課堂,是農民享受生活的藝術殿堂;正所謂“舞臺雖小天地寬,生末凈丑不一般。手握快鞭口中喊,千軍萬馬臺上歡”。
農歷十月到來年三月是農閑的月份,特別是年內幾個月,農民們忙忙碌碌經歷了春耕與秋收,也想變著法享受一下生活的快樂。于是集鎮上興起了物資交流大會,并且是鄰近的鄉鎮相隔十來天就有約定成俗的物交會日子。逢到物交會那幾天,除了三五百里的商販云集在集鎮上外,更有集鎮主管請來的大戲:唱越調的、唱豫劇的、唱曲劇的以及地方戲唱宛梆的都會提前與主管聯系,想在物交會上給當地的農民露一手。
因為農閑,物交會一般至少三天,天天上午,街上的購物人都是川流不息;天天下午,城隍廟前的露天劇場都被看戲的圍得水泄不通。特別是晚上,看戲的人更多,男女老少齊上陣,密密麻麻地圍了里三層外三層,如果不是戲臺子扎得穩,可能連戲臺子都要被擠倒。只有到了演員們咿咿呀呀開唱之后,唧唧吵吵的人們才會慢慢安靜下來??磻蛉穗S著一場場劇情的發展而喜怒哀樂:《三哭殿》引導人們以國事為重,舍小家,為大家;《屠夫狀元》教育人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寇準背靴》使人們分清忠奸,佩服寇準是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好大臣;還有《桃花庵》《賣苗郎》《大祭樁》《秦香蓮》《七品芝麻官》《花打朝》等無不牽引著觀眾的心思??磻虻倪^程中,只有一些嬉皮笑臉的小混混們在觀眾的外圍搞一些惡作劇,大部分還是正兒八經的在看戲;可是等到剎戲時刻,人們就如一窩沒有王的蜂一樣亂飛亂竄,四面八方都是呼爹喊娘的。
曾經聽鄰居四爺說過一個笑話:說他們年輕時到集鎮上看夜戲,看到二更剎戲時,由于人們一下子往四面八方散開,把那本來就狹窄的街道塞得滿滿的??梢哉f人要往哪里走由不得自己,想早點鉆出去是不可能的,只有隨著人流往外慢慢擠出去。這時候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中有潑皮膽大的,就抓住旁邊人的肩膀,一躍而起,上到擁擠的人頭上。腳踏人頭如履平地,“啪啪啪”三下五去二,就從擁擠的人頭上跳出了街道。不想在躍起時被擠掉了鞋子;小伙子就在落地的地方隨手一摸,摸到兩只鞋往腳上一蹬,大步流星地趕回家里就睡覺了。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昨晚摸的鞋子一只是男的,一只是女的。結果,那潑皮的小伙子被妻子狠狠罵了一頓。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唱大戲的習俗雖然沒有改變,但是看大戲的觀眾卻在日漸減少。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文化的傳播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唱大戲的繼承者也是越來越少。
真的還想回到熱熱鬧鬧看大戲的時代,回到老老少少團聚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