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根據省市關工委工作計劃安排,按照市關工委的要求部署,自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由市關工委執行主任楊德堂帶隊,市關工委和教體局關工委相關負責同志組成調研組,對部分鄉鎮學校有關“紅色基因傳承”“家庭教育”“課后延時服務”工作進行調研。
調研組一行先后來到汲灘、劉集、桑莊、十林、龍堰、林扒等鄉鎮部分學校,聽取負責同志匯報、查看檔案資料、實地考察,并進行意見反饋。
紅色基因傳承落實到位
每到一處,調研組看到,各校都有專門機構和負責人,配備有紅色基因傳承專職講解員,讓紅色基因傳承落到實處。
調研中發現,各校都很注重挖掘紅色教育資源,突出地域特色,整理素材、將紅色基因傳承發揚光大。劉集鎮二初中、余家小學、齊集小學,利用雁北司令抗日英雄梁雷的故鄉和烈士井的故事,經常帶領師生瞻仰、追思,逐漸把紅色基因根植入師生心中。
林扒中心校努力發掘小李營一帶革命歷史故事以及下崗村部的紅軍碑故事,用英雄人物和先進典型教育青少年,從紅色文化、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同時,他們利用雷鋒中學(林扒初中),積極開展學雷鋒活動,建成雷鋒廣場、雷鋒展館等教育基地,打造新時代的雷鋒好少年優秀群體。
“劉集鎮后橋學校是鄧南縣第一屆縣委遺址所在地,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紅色教育基地,不僅對本校師生進行紅色教育,同時接待兄弟學校師生研學參觀,充分地把紅色資源利用起來。”教體局關工委負責人楊長品說。
家校融合創新教育工作
調研中,調研組對家庭教育工作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各校都能創新工作,家長學校、家庭教育、家長會融為一體常態化開展。
張樓中心校結合本地教育實際,堅持開展“家校社”三結合教育模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汲灘中心校建立各班家長微信群,充分利用微信平臺,讓老師零距離地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和生活,讓家長零距離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點點滴滴。
桑莊、劉集、十林、林扒等鎮中心校分別采取不同措施強化家庭教育,通過家教講師團、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空中課堂、家教報告視頻鏈接等形式向家長傳遞家教知識、教育子女方法、心理咨詢等,收效顯著。
關工委副主任路德軍對龍堰中心校的家庭教育做法更是給與肯定:“中心校把家庭教育納入年度教育工作整體部署,寫入計劃,納入年度考核,進行表彰獎勵。同時,中心校成立由班子成員和已退休的老干部代表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委員會,并建立‘月初安排,過程督查,月末落實,學期總結,簡報全鄉’的工作機制很值得推廣。”
落實“雙減”提高延時效率
開展好學生課后服務,是聚焦和回應社會關切的問題,幫助家長解決不能按時接送孩子的困難。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學習、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增強教育服務能力,破解學生校外負擔過重難題的有效策略。我市“雙減”政策落地后,各鄉鎮學校積極響應、認真落實,涌現出很多典型經驗和做法。
汲灘鎮明德小學在這項工作上深入研究,做實做細。周一至周五下午正常行課結束后,結合學校教師專長,根據學生個性和興趣愛好,組建社團,開展體育、音樂、美術、科技、經典誦讀和手工制作等才藝培訓活動,按需設置有用有效的課程。
五年級學生王玉露說,參加書法社團就是因為對書法有興趣,現在他的顏楷字已經能集首詩了,并表示以后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書法。
“學校通過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法律知識、安全知識、衛生知識、自救自護、心理健康和市情縣情、革命傳統、拓展訓練、課外閱讀、文明禮儀、孝老愛親等教育活動,遠比單一的課堂教學更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市關工委辦公室主任譚照彥說。
據了解,自在全市推行課后服務工作后,我市中小學整體啟動,相互借鑒做好此項工作。龍堰、劉集中心校開展課業溫習活動與特長培訓、能力提升活動有機結合;裴營、羅莊中心校組建由學校行政領導、家長代表、教師代表組成督查管理隊伍,強化“一崗三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調研活動,我市教育系統三項工作亮點很多,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全市推廣。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紅色基因傳承、家庭教育、課后服務的課程開發與教材的編寫工作,組織各鄉鎮學校教師、紅色基因傳承宣講員、家教講師團成員和五老同志共同參與編寫好服務教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再上臺階。”楊德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