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哞”近日,記者走進張村鎮趙家村,遠遠就聽到了此起彼伏的牛叫聲。因為天氣陰冷下雨,許多村民家的門都緊閉著,但在農戶張志滿家,大門卻敞開著,一大早,他就忙著給牛打預防針。
“以前農村養牛是下地耕作的牛,現在這可是經濟牛。你看,這里有幾頭,那里還有幾只小牛娃呢,都是我的‘寶貝疙瘩’。”張志滿今年44歲,滿臉笑容,仔細看才發現他的左腳有些殘疾。原來,張志滿多年前外出務工出了事故,致使左腳殘疾。當時家里還有債務未還清,妻子在外打工,兩個孩子都在讀書,還有一個70多歲的老岳母需要他贍養照顧。作為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度十分沮喪。
時光回轉到2017年,還在貧困中苦苦掙扎的張志滿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能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張志滿千方百計想辦法。一次,在和鄰居嘮嗑時,他了解到近幾年羊肉市場行情好,養羊可以賺錢。張志滿信心倍增:“養羊,誰不會?餓了拉出去吃草就可以了。”張志滿想通過發展養殖業來增收。
于是張志滿拿出所有本錢買了2只小羊,精心飼養。然而,他的養羊路走得并非一帆風順,沒多久,因為不懂養殖技術,小羊因為病情都死去了。張志滿很傷心難過,但是一向不服輸的他,并沒有因此而氣餒,相反,“窮”更激發了他靠雙手增收致富的愿望。
就在這時,村干部、幫扶責任人市四初中校區政務主任盧景策和市教體局駐該村第一書記樊子剛走進了他的家中。在得知張志滿的想法及困難后,村干部和扶貧干部馬上想到了張志滿是缺少養殖經驗,才導致養羊失敗,于是他們帶著張志滿出去考察學習養殖技術,鼓勵他振作精神,從哪跌倒就從哪里爬起。
張志滿決定養牛。2018年,在盧景策的幫助下,張志滿申請了5萬元小額貸,買了5頭小母牛;第一書記樊子剛借了許多有關養牛的書籍供他參考學習養殖技術。
從此,張志滿把這些牛當成寶貝一樣來精心飼養,每天晨曦初上,他就起來準備飼料,待小牛們吃飽喝足后,他就開始整理衛生,把牛欄打掃得干干凈凈……在他的精心照顧下,一頭又一頭母牛順利產下小牛犢,張志滿養牛的勢頭越來越足,致富的信心愈發強烈。
天有不測風云。張志滿的三頭母?;忌狭思膊?,他和幫扶干部心急如焚、四處求醫,最后請到了厚坡鎮的獸醫來到家里治好了三頭牛。從此,張志滿開始學習獸醫技術,跟醫生學習配藥,自己學著給??床?、打針,并繼續加大養殖投入。
“養牛就像養孩子一樣,吃藥打針樣樣都得操心。什么時候該驅蟲了、該吃藥了,都得做好防疫,防疫站、畜牧局給咱發放了藥品,但是自己搞養殖,就得自己學點技術,牛生病了能及時辨別清楚,平時也可以打個防疫針,現在小病我都能自己來。”張志滿告訴記者,為學習專業養殖技術,他多次參加市里和鎮里舉辦的養殖技能培訓。
2018年底,張志滿依靠種植傳統農作物和養牛兩項,年收入達到了6萬元,徹底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小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更有奔頭了。
現在,張志滿家的牛已經發展到10頭,每年收入七八萬元。他還種植了20多畝莊稼,花生秧、玉米稈他都留下作為草料喂牛。“冬天牛吃的是玉米秸稈,草料低廉實惠、天然健康,咱喂出來的牛長得特別壯實!”說起自家的牛,張志滿喜上眉梢。
“是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讓俺重新站了起來,在村干部和幫扶干部的關心下,我家的收入越來越多了。”說起這些,張志滿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脫貧要靠自己,要靠勞動,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這樣,你一輩子也富不起來。”
如今,張志滿的大女兒正在讀高三,明年就要參加高考,小兒子在讀初一,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都十分優異。“孩子是我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我一定好好干,供他們上大學。”
從貧困戶到當地聞名的養牛大戶,從一個日子揭不開鍋的低收入家庭,變成了如今年收入近10萬余元的致富能手家庭,張志滿養牛脫貧的致富故事一直被趙家村的村民們津津樂道,也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轉變思想,依靠辛勤勞作實現脫貧致富。
“我想讓我們趙家村的老百姓都能養出好牛,現在他們找我幫忙,我知無不言,把技術都傳授給他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我們村的養牛產業越來越‘牛’,讓大家都過上‘牛’日子!”張志滿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