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寒氣逼人。在小楊營鎮伍仲村張愛軍種植合作社瓜蔞種植基地,200多畝成熟的瓜蔞,像一個個“金疙瘩”掛滿了成排成行的藤架,遠遠望去,田野里一片金黃,儼然成了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藤架下,10余名村民正忙著采摘、運輸瓜蔞,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喜人景象。
伍仲村支部書記張占多告訴記者,2017年,在村兩委干部的努力下,村里在外成功人士張愛軍,決定返鄉創業,投資60余萬元,創辦了張愛軍種植合作社,種植優質瓜蔞200多畝。
“瓜蔞籽能加工成食品,瓜蔞皮、根、莖、果都是重要的中藥材,可以說,瓜蔞全身都是寶。”張愛軍告訴記者,目前市場銷路很好,畝均收益在4000元以上。此外,瓜蔞藤架下,還能套種蔬菜,增加綜合效益。合作社還吸納3戶貧困戶入股、10余名貧困群眾打零工,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近年來,小楊營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市委“一抓三突破”戰略部署,立足實際,大力鼓勵經濟能人返鄉創業,指導服務各村產業發展,把綠色生態作為“底色”,讓“一村一品”成為“特色”,讓強村富民檢驗“成色”,收到了顯著成效,伍仲村瓜蔞產業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咱現在過的是半工半農的日子,像半個城里人呢。”東樓村貧困戶宋九常,說起目前生活狀況,喜得合不攏嘴。他現在除了種自家的地外,農忙時,就會到本村興華農業合作社打零工,一天下來,能拿50塊錢。“人只要勤快,稍微努點力,就能掙到錢。”宋九常說。
在小楊營鎮,共有各種農業種植合作社和帶貧車間20余家,鎮政府牽線搭橋,幫這些合作社和帶扶車間與全鎮100多名貧困群眾,簽訂了勞務協作合同,使他們在家務農的閑暇,就近到合作社打零工,增加收入。這種“半工半農”的生產模式,受到了當地貧困群眾的一致稱贊。
每天早上8點左右,十字村群眾潘春香,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就會準時來到村里的吉仕達服帽帶貧車間上班,她的工作是縫制棒球帽。忙到中午11點多,到學校接孩子回家。“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拿2000多塊錢。”潘春香對這份工作十分滿足。
近年來,大大小小的帶貧車間,像雨后春筍般在小楊營鎮遍地開花,并一個個“落地生根”。該鎮充分發掘在勞動力、特色產業、閑置土地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將貧困人口轉移就業的“先天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后發優勢”,探索出就近就業的新路徑。僅2020年,就新引進了路致遠服飾廠、隆鑫電子廠等3個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50余人就近務工。
“得知家鄉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我心動了。”位于平安社區的路致遠服飾加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回鄉后,鎮政府和社區真是幫了他大忙,工廠共投資500余萬元,目前運轉順利,為當地提供100余個就業崗位。
孫莊村四民養殖合作社,免費為有條件養鵝的貧困戶發放鵝苗,養成后,合作社按市場價回收。截至目前已發放了4批,共計50余戶,帶貧成效明顯。小楊營鎮還鼓勵東樓村興華合作社、白廟村手拉手水產養殖合作社、禹山村黃酒合作社、郭坡村黃金梨合作社等,抱團發展,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為降低貧困戶發展產業風險,調動其發展產業積極性,小楊營鎮在開展產業以獎代補工作中,構建了產業扶貧三大體系,即立項評估體系、綜合服務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由幫扶責任人幫助貧困群眾篩選上報需要發展的產業項目進行生產,農業中心技術人員、致富能手、黨員干部,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后期再通過幫扶單位、電商平臺進行銷售,降低了貧困戶風險,還通過獎補調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該鎮黨委書記丁如意介紹。
如今,遍地開花的農業合作社、帶貧車間、巧媳婦工程等,為小楊營鎮產業扶貧筑造了堅實的堡壘,也為該鎮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