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出門打工不現實,現在在家門口每個月就能掙到2000多元,比外出務工強得多。”近日,在夏集鎮常營村的莉達玩具廠,在這里上班的脫貧戶程風麗說。
記者看到,玩具廠除了醒目的廠牌,還掛有“常營村就業帶貧示范車間”的牌子。據在此上班的工人們介紹,他們在這里既可以掙工資,又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以程風麗為例,她父親中風多年,一直癱瘓在床,兩個孩子正上小學,找一份賺錢顧家兩不誤的工作,是她的心愿。
2015年在鎮、村的協調下,常營村與利達玩具廠合作設立了“帶貧車間”,程風麗成了廠里的一名員工。“只要家里沒事,我就會來車間干活,一年能賺1萬多元。”已經脫了貧的程風麗笑著說。
常營村莉達玩具廠是2013年投資40多萬元建成投產的,主要生產毛絨玩具,銷往廣州,出口東南亞、歐美等地,現已吸納50多名村民在此務工,其中貧困戶8戶8人。
走入莉達玩具廠的“帶貧車間”,大部分就業者為女性,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手頭上的工作。
“現在農村留守婦女比較多,都有老人孩子要照顧,所以我們對務工的要求很寬松,在照顧好家庭的基礎上再來上班。”公司經理侯榮敏說,“制作玩具只要懂縫紉,沒有硬性技術要求。如果工人家里確實離不開人,他們還可以把機器帶回自己的家里做。”
“帶貧車間”是實現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加收入的新途徑。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常營村針對部分貧困群眾無法遠離家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問題,多方引進企業,設立“帶貧車間”,幫助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實現穩定增收。
據了解,僅在常營村,像莉達玩具廠這樣,能安排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帶貧車間”還有三四個。
2019年,該村引進潤達鋰電池廠,投資70萬元,現在生產車間裝修一新,新式的生產設備已經安裝完畢。“要不是疫情影響,可能早就上線了?,F在工人已經到位,馬上就要投入生產,可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貧困戶就有12人。這將更好地為我們村脫貧致富提供有力幫助。”該村黨支部書記喬清朝說。
采訪中,記者得知,“帶貧車間”都把務工人員的上班時間與小孩上學放學時間錯開,便于工人接送孩子上下學。對每一位務工人員和貧困戶來說,既可兼顧家庭,又能通過勞動獲取一份穩定的收入。
因病、因學致貧,又無法外出務工,是造成貧困戶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主要原因。而“帶貧車間”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的實際問題。“作為貧困戶一直靠黨和政府的救濟,不是什么光榮的事。有了帶貧車間,我可以就近就業,只要用心工作,每月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是沒問題的。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也感謝村里為我們就近務工考慮得這么周到。”同在玩具廠上班的脫貧戶李巧云,感激地對記者說。
在回村部的路上,不遠處挖掘機和翻斗車正穿梭忙碌,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一條嶄新的水泥路,已經修了好長一段距離。“這條路是為通往莉達玩具廠擴建新廠址而修的。我們村把‘帶貧車間’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圍繞‘村有帶貧企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思路,新修道路4公里,先后成立農業合作社4家、養牛場和養羊場各1家、玩具廠2家、電子廠1家,葡萄種植基地1個,幫助帶動50多家貧困戶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喬清朝說。
“帶貧車間”建到村里,極大方便了富余勞動力和貧困戶的就近就業,讓他們在務工的同時,兼顧農活和家庭,真正實現了“帶貧小車間,脫貧大作為”,引領貧困群眾不但脫了貧,而且更有信心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