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位于夏集鎮崗上村知足鞋廠的車間內暖意濃濃,縫紉機聲轟鳴,工人有的在加工皮鞋鞋面,有的在裝拉鎖頭……工廠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該鎮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看到了身著工作服的該公司總經理劉建果,他正拿著一個鞋面和工人交流著。
“30多年前,父親因病離世,家里如同塌了天。母親既要干繁重的農活,又要照顧我們姊妹五人吃飯、上學,家里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難以保證,為了減輕負擔,16歲的我不得不終止學業。”劉建果略帶心酸地回憶起過往。
2000年,不甘心貧困、立志要靠自己雙手改變命運的劉建果和愛人程小華遠赴溫州鞋廠打工。
在鞋廠,夫妻倆勤學苦練,很快學會了制鞋相關技術,掌握了操作要領。為了掙得人生第一桶金,二人不辭辛苦起早貪黑,苦苦打拼著。“在鞋廠工作的4年中,建果不僅用心掌握技術,還留意學習制鞋生產流程、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主動和企業管理者交朋友,虛心請教,這為我們辦廠創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妻子程小華說。
2004年,劉建果和程小華經過反復商議,決定不再為別人打工,自己投資辦廠。
萬事開頭難。為了籌措啟動資金,二人借遍了親朋好友湊齊了辦廠首期投入資金,入住了溫州產業園區,引進了機械設備,招聘工人,并承攬周邊鞋廠鞋類加工業務。
“由于剛剛起步,招聘的工人業務不熟、技術不精,加上管理經驗欠缺,生產的產品常常出現質量問題。”劉建果說,但他深知誠信是金,為了樹立良好的口碑,他寧愿毀掉不合格產品,自己蒙受損失,也要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訂單任務。誠信經營使他的合作伙伴越來越多,劉建果鞋業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劉建果在溫州辦廠期間,逢年過節回關劉村探親時,村兩委干部主動登門到家里看望他,詢問鞋廠生產運營情況,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并動員其返鄉創業。
關劉村黨支部書記劉學友數次與劉建果面對面談心,鼓勵他在家鄉發展。劉建果猶豫了,家鄉雖好,可是跟自己熟悉的合作伙伴距離較遠,長途貨運必將增加生產成本,壓縮盈利空間。但經不起村兩委干部的“軟磨硬泡”,他被村兩委的真誠所感動,決定回鄉創業。
2013年,劉建果購置設備返鄉創業。為了解決廠房問題,劉學友等村干部走遍了關劉村的角角落落,一心想為鞋廠選擇一個最佳的廠址。“看著村干部為我的事跑前跑后,我很感動??墒?,因為我們關劉村位置偏僻,員工們都嫌棄交通不便,不愿來村里上班。最終租用了鄰村崗上村路邊的民房作為廠房,建起了鞋廠。”劉建果說。
知足鞋廠開工以來,吸引了周邊有技術的村民到廠里上班。多數員工原本在外地鞋廠打工,但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不得不回到家鄉。知足鞋廠解決了這些員工的就業問題,還能讓他們兼顧到家庭,做到顧家和掙錢兩不誤。
“知足鞋廠開工后,我來這里上班,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不僅照顧了家里,還增加了收入。”關劉村村民劉靜告訴記者。
在管理工作中,劉建果注重人性化管理,對于家里有學生的工人,讓工人把家里安頓好后,再來廠里上班;對于一些不懂技術的工人,劉建果給其安排老員工帶其入行,自己若有時間就手把手教。
“剛來廠里的時候,我什么也不會,劉經理就安排我跟師傅學習,兩個多月過去,我的技術提高了,現在每個月能拿到1800多元,我要努力掙到兩千多元。”工人萬敏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
同時,劉建果積極響應精準扶貧的號召,吸納8個貧困戶到廠就業,根據實際情況,給他們安排不同的工種,保障他們年工資8000元左右,確保他們能夠靠務工增收擺脫貧困。
“我今年67歲了,有時間就來廠里干活,主要工作就是裝拉鎖頭,一個月能拿到1700多元,每個月都能按時領到工資,我這個老太太是越活越有勁頭了。”該村貧困戶劉建敏開心地說。
由于劉建果在鞋業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鞋廠的訂單源源不斷,至目前,該公司已與溫州、廣州、洛陽、鄭州等地的鞋廠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小鞋廠里有我的大夢想,下一步我將用心經營好自己的鞋廠,并不斷擴大規模,吸納更多的村民來廠里就業,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為我鎮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采訪結束時劉建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