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一群穿著紅色馬甲的人口普查員在湍河街道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他們起早貪黑、走街串巷、步履匆匆,是這個冬天最溫暖的存在。
在這支龐大的隊伍中,有這樣一家人,他們工作在人口普查的最前沿,是社區居民夸贊的人口普查“全家檔”——他們是湍河街道姚巷社區姚南組組長陳新義夫婦,以及兩個女兒。
記者走進陳新義家,見到正圍坐在一起吃飯的一家人。
“這是我愛人郭秀芬,這是大閨女、二閨女,我們一家都是普查員。”陳新義笑著說,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后,看到他每天忙于普查工作,沒時間吃飯,沒時間休息,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郭秀芬召集兩個居住不遠、已出嫁的女兒回來,經過商議,娘仨都去參加街道人普辦的選聘,都通過了考試,成為一名合格的人口普查員。
從7月份開始,為了確保完成既定目標任務,陳新義帶著妻子、兩個女兒,佩戴著統一制作的工作證,按照入戶圖和建筑物編號,遵循“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原則,一家一家地摸底走訪,全面摸清特殊戶及特殊人員基本情況,特別是人戶分離等情況。嚴格落實檢查督導,及時發現存在問題,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以最高的標準、最嚴的要求、最實的舉措完成組里的人口普查工作。
“李阿姨您好,請問您家目前住了幾口人?”
“張大爺,您的戶籍登記地在咱們社區嗎?”……
“咚咚咚”的敲門聲一次又一次響起,一家四口分別穿梭在轄區內各個小區樓道,挨家挨戶上門開展人口普查信息登記工作,只為尋得那一份“熱乎”的數據。
“袁叔,您好,我是姚南組人口普查員,人口普查要請您核對下信息簽個字,您在家嗎?”二女兒陳淑琴到了一住戶門口,敲了好一會兒的門都不見有人回應。“在入戶登記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理解、不配合的住戶,我們就耐心地一遍遍解釋,一遍遍跑上跑下。”陳淑琴說。
“難度越大越要仔細,確保一戶不漏、一人不錯。”陳新義告訴記者,姚南組共有1500多人,外來人口多,本地只有200多人。因轄區村民居住范圍較為分散,且大多數不?在家,人口普查不僅工作量大而且難度高,因此他們每天進組入戶很多次,有時遇到村民不在家的情況,也會來回跑好幾次。
“大爺,我又來了,有一些內容需要跟您再核實一次。”郭秀芬說,兩次三次上門核實普查內容都是常有的事,他們一家人情愿出工早一些、晚上收工遲一些,“見縫插針”開展普查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人口普查數據精準。
為了按時推進普查進度,“白加黑”成為陳新義一家人的工作常態。雙休日是普查的好時機,他們放棄休息,一清早就上門仔細登記和核對普查的內容。一些居住人數較多的戶,他們都要經過三四次上門,甚至為了核對一個人的資料,幾經周折直到不錯不漏為止。
“劉老師,今天是周末,您回家了吧?今晚上我們上門來開展人口普查,你看幾點鐘比較方便?”周六,陳新義抓住李老師工作日去學校上課、周末回家住宿的契機,主動與劉老師進行電話“預約”。陳新義說,對上班族一般“預約”在傍晚上門較受歡迎。
多少個挑燈戰斗的夜晚,多少個停休的周末,多少次深夜飯桌上的“開會”,多少次通過電話、微信、面對面地耐心解答,為的就是確保每一項數據的精準、推進基層工作進度。
“感謝您對我們人口普查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再見。”自人口普查工作開展以來,這句道別的話成了一家是四口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普查工作得到廣大村民的大力支持,有許多熱情的村民主動提供普查信息,他們早就在媒體上看到了人口普查的有關宣傳,社區也告知了一些人口普查的基本知識。忙完后,村民們對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問候就是‘辛苦了’,感覺心里暖暖的。”郭秀芬說。
目前,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記工作已在12月初結束,現在街道人口普查辦正在開展普查數據處理、匯總等工作。
“每天胸前一張人口普查證件,手中一張人口普查表,穿著紅色小馬甲穿梭在房前屋后……這段記憶會永遠保留在我們一家人的記憶里,以后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為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出過一份力’,這就足夠了。”陳新義微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