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十林鎮景營村看到,一條條水泥路從村里延伸出來,一幢幢民居整齊地坐落在村道兩側,綠油油的田野煥發著勃勃生機,一幅新農村的美麗畫卷展現眼前。
走進村子,誰能想到幾年前,這兒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呢?
“近幾年,我們村支兩委班子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人員的帶動下,轉變思路、因地制宜,以多元化產業引領村民增收致富,帶動村子整體發展,2019年我們村順利脫貧。”該村黨支部書記王賀先說。
村莊面貌新 村民笑開顏
回憶起以前的村子,該村的幾位老教師感慨萬千:“幾年前,我們村道路兩旁堆滿雜物,白色垃圾隨處可見,鄉村小路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能有今天這樣的變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現在好多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看這自來水嘩嘩地,我們再也不用吃井水了”……群眾的心聲是景營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寫照。
要想富,先修路。脫貧工作一開始,村支兩委就從群眾最關心的道路硬化、溝渠修繕、吃水用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入手,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幾年下來,全村共修水泥路15公里,極大改善了村里的道路,解決了群眾出行問題。為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該村積極爭取項目,新建游園三處,配套設置了籃球架、乒乓球臺和健身器材等。
“村里的小學也進行了翻修,條件改善了,教學質量好了,我們也都愿意把學生送到家門口上學,方便家長接送孩子,這幾年村里的變化確實挺大的。”村民張大姐告訴記者。
近年來,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們共同努力治理環境衛生,大家參與村莊建設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建言獻策的多了,出錢出力的多了,說風涼話的少了,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產業帶動快 群眾有奔頭
“村里之所以貧困,究其根本原因,關鍵?是沒有致富產業。怎樣增加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使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這是我們一直在解決的問題。”王賀先說。
經過與駐村工作隊多次研究,該村成立了和諧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金融扶持、大戶帶動、能人幫扶”的產業扶貧引導,貧困群眾產業發展條件和現實需求得以實現。
為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王賀先率先種植了梨樹、桃樹共60余畝,建了20多個蔬菜大棚,種了200多畝應季莊稼,吸納貧困戶在此務工。
貧困戶孫福菊今年50多歲,患有慢性病,丈夫癱瘓,婆婆失明,兩個孩子都在上大學,生活捉襟見肘。“在合作社干活,一天能掙60塊,活還不累,照顧家里也方便,現在我依靠自己的勞動脫貧了,很滿足。”孫福菊說。
村干部景林松的養雞場有10000余只蛋雞,貧困戶董玉敏就經常在養雞場里忙碌,每天幾十元的工資幫她家里減輕了負擔。同時,董玉敏的丈夫在幫扶干部的帶動下,自家養了20余只羊,種了20畝地,日子紅火起來,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我現在又養羊、又種地,蛋雞也養了100多只,有了自己的事業,干起活來勁兒也足了,去年我們家光榮脫貧了。”該村貧困戶景自校笑著對記者說。
黨建陣地強 脫貧有保障
近年來,景營村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推動“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政策到戶到人。同時,全力做好志智雙扶工作,每月開展評比活動,評選出環境衛生星、脫貧致富星、政策明白星,謳歌脫貧攻堅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弘揚脫貧精神,宣傳致富能手。
走進貧困戶王曉梅的家里,只見庭院打掃得一塵不染,物品被歸納得整齊有序,她已經連續幾個月被評為環境衛生之星。據村干部介紹,王曉梅以前不太注意環境衛生,經過幫扶人員和村干部勸導,她開始轉變,不僅把自己的家收拾得干凈利落,還總跟著村干部去別的貧困戶家里做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打掃環境衛生。
王賀先介紹,全村共有黨員35人,在家的有10余人,平時通過微信群加強學習,每月固定學習兩次,努力打造學習型、服務型的村支兩委班子;把黨員分片,分包入戶,通過進村入戶的政策引導、項目幫扶等措施,宣傳黨的惠民利民政策,宣傳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調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讓他們通過自力更生實現脫貧。
產業發展了,村民生活富裕了,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鄉風文明,環境提升。“脫貧攻堅沒有捷徑可走,擼起袖子向前沖,一茬接著一茬干,只要把群眾放在心里,繪就的幸福藍圖就一定能實現。”采訪結束時,王賀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