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龍堰鄉王營村丹水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只見寬敞的車間里,用真空袋包裝的甜玉米穗堆積如山,看著金燦燦的甜玉米,一陣甘甜清香撲面而來……
“甜玉米又稱蔬菜玉米,是普通玉米在自然條件下發生變異并經選育而成,蒸食口感柔軟細膩,甜粘清香,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主要蔬菜之一。”該公司負責人段玉鵬告訴記者。
丹水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于2015年,是一家集農業種植與科研、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規?;瘜I型農業科技公司,公司主要進行甜糯玉米深加工,現已配備玉米扒皮機、蒸箱、殺菌鍋等加工設備28臺,日吞吐量可達到200噸。
目前,公司產品基地已輻射龍堰、桑莊、劉集等6個鄉鎮,40多個自然村,帶動當地村民種植甜糯玉米面積已達到3000余畝,其中包括20余戶貧困戶,實現每畝增收1200元;另外為當地貧困戶提供長期穩定就業崗位30多個,滿足了貧困勞動力就近務工的需求。
丁文麗是龍堰鄉王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聾啞人,丈夫段保國常年有病,不能干重活,兩個孩子還在上小學,一家生活來源主要靠幾畝薄地,生活過得緊緊巴巴。
丹水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她家情況后,主動和段保國對接,并結合丁文麗實際情況,給她和丈夫在公司基地安排了合適崗位。
“我和文麗主要做田間管理工作,除草、打藥、施肥等,農忙時采摘玉米,每天一個人能掙60—80塊錢,公司中午還管飯。2018年,我家順利脫貧了。”段保國說,“脫貧后,我倆還在基地里干活,看著甜玉米效益不錯,明年我也想承包十幾畝地,種植甜玉米增加家庭收入。”
像段保國這樣,在丹水源農業科技公司干活的貧困戶,還有10多戶,他們有的光榮脫貧,有的還走上了致富道路。
“要想真正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必須要把農戶與產業緊緊聯結在一起,讓農戶都做產業的主人,成為產業的經營者、參與者和利潤的共享者。”段玉鵬始終堅持這樣的觀點。因此,丹水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逐漸形成了“產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精準扶貧脫困機制,幫助群眾通過甜玉米種植共同致富。
今年40歲的段小星在丹水源上班已經三年了,對他來說,丹水源不僅是他脫貧的“好幫手”,更是他走上致富道路的“引路人”。
“我聽了公司的建議,今年種了20畝甜玉米,掙了3萬多。最近在這里打工每天還能掙五六十元,農忙時能干20天左右,今年的收入很不錯!甜玉米真是讓咱甜在心頭,明年我打算再多種點。”段小星笑著說。另外,每畝甜玉米能產兩三千斤秸稈,也可收入兩三百元,是普通玉米收入的兩倍多。
丹水源農業科技公司不僅給農戶提供專用的種子、肥料,同時還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回收農戶種植產品,發揮市場和技術優勢,農戶在自己的田間經營,不愁產品的銷路問題,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甜玉米一年能種春、秋兩季,收獲完后,土地的空檔期還能繼續種蘿卜、白菜等經濟作物,在不浪費土地資源的前提下,還能增加農戶收入。
“既有技術,又有銷路,還有保底收益,這就是定心丸呀。‘甜玉米’是我們增收的新希望!”村民們紛紛表示。
“公司實施訂單式生產、標準化管理、統一性銷售,從而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價格。結合電商產業的發展,形成農產品線上線下一體化流通。”段玉鵬說。
為了擴大產業,該公司2017年出資300萬元購買了“早紅玉”“紅瑪瑙”兩個優質梨新品種的專利權,2018年在基地已經種植近100畝,明年梨樹就能掛果。目前,梨樹的剪枝、施肥等田間管理工作,日常需要大量勞動力,有效地解決了附近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據了解,該公司現已完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冷凍庫和產品包裝車間建設,其中冷庫冷藏間和速凍庫各5000立方米,均采用德國進口壓縮機,為后期的運行做了最充足的準備。
“下一步,公司要擴大規模,正在籌劃建一個7500平方米的廠房,主要生產醬鹵制品、速凍調制品以及熟食加工,銷路我已經洽談好了,屆時還能提供100個工作崗位。”談起下一步的打算,段玉鵬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