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行走在劉集鎮余家村,一條條標準的水泥路通村入戶,黃澄澄的柿子壓彎了枝頭,一個個特色產業的培育和壯大,點亮了貧困群眾的新生活,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小村莊充滿活力。
“村里的大變化,不僅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改善了居住條件,也留得住人了。”該村黨支部書記高春紅說。
近年來,余家村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強化黨建引領,各項工作相互融合,興產業、促就業、保增收、拓路徑,走出了一條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脫貧路,激活了這片曾經沉寂的土地。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2017年5月,鎮里組織各村黨員干部代表,到湖北十堰實地觀摩和考察稻蝦混養,了解稻蝦混養的好處后,高春紅立即組織村支兩委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決定發展稻蝦混養。
“稻蝦混養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兩者互給互足,從而達到同步增收的效果,我們組織村干部和黨員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大部分村民比較支持。”高春紅說。
有了村民們的支持和政策支撐,流轉土地、協調資金等頗為順利,沒多久村里的稻蝦混養示范基地建成了,還聘請了專業技術員悉心管理。走進基地,一片廣袤的稻田彰顯著豐收景象,不少村民正身著工作服,在做后期的清潔工作。“前段時間每天出貨2000多斤,早上打撈,到上午就售完,附近襄陽和南陽的客戶都趕到基地來購買,你們要是早點過來,還能看到小龍蝦裝車呢!”基地的負責人說。
據高春紅介紹,原來村里沒有企業,村民們只能種地,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現在有了產業,種養大戶帶動普通農戶,增加村民收入,擴大就業崗位,僅稻蝦混養就直接帶動附近40多名村民在此務工,其中包含10余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李生如是該村的村民,他家的17畝土地流轉給基地后,就和老伴在家照顧孫子,有時還在基地務工。“能照顧孫子,還能掙錢,我們倆口子的活兒也不重,有時間了就來干活。”李生如高興地說。
“忙的時候我來喂蝦、收蝦,閑了來基地清掃衛生,每天都有幾十塊的收入,這咋不比去外地打工好?”該村貧困戶高子琴說。
一個貧困村的脫貧摘帽,需要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在扶貧工作中,該村兩委班子成員走進黨員心中,黨員把群眾裝在心里,優化班子結構,提高了村支兩委履職能力和綜合素質,增強了村級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據了解,該村十分注重黨員隊伍建設,為了讓黨員不斷增強服務群眾意識,組織黨員主動與貧困戶結對子,幫助貧困戶,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支持;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積極開展服務活動。
焦宗付是該村的一名黨員,每次村里的大小事務他都主動參與。他的結對幫扶貧困對象是焦宗才,去年,焦宗才出了一場車禍,在休養期間,家里的衛生都是焦宗付幫忙打掃的,不管是買藥、辦理手續,焦宗付都跑前跑后。
“他經常往我家跑,看見啥活兒都幫我做,正是有他在,我才能安心養身體。”說起焦宗付,焦宗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除此之外,該村還組織黨員干部下沉一線,為幫扶對象制定有針對性地幫扶措施,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幫助他們盡早脫貧,在“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中,充分展現了黨員的模范作用。
“你一個人住在家里,身邊沒個親近的人照顧,這叫村里咋能放心?不如你先去敬老院住幾天,不滿意了我們再把你接回來。”為了讓該村的五保貧困戶焦宗亮入住鎮敬老院,他的結對幫扶黨員反復去開導,最終住進敬老院的焦宗亮,因為舒適的環境和幸福的生活,不愿回去了。
該村40多歲的貧困戶張清濤,患有重度精神病,生活無法自理,與兒子相依為命。因為要照顧張清濤,兒子也被束縛在家中,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在村里的幫助下,張清濤被安置到精神病院,兒子也放心地出門務工了。
高春紅介紹,在老年人的舊觀念里,養老院環境差,沒有人情味,住進去被人管,不自由。所以在“四集中”兜底工作中,我們安排黨員干部引導群眾,采取自愿入住的方式,打消群眾顧慮,讓家屬們放心。
產業項目猶如杠桿,撬動了昔日貧困村發展的動力,黨建引領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現如今的余家村重整行裝再出發,正向著建成富裕文明宜居的小康村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