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九龍鎮賈崗村村部,一面掛滿了獎牌的榮譽墻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五個好黨支部”“紅旗黨支部”“先進單位”等獎牌掛滿了墻壁,見證著村里的發展變化。
近年來,賈崗村以黨建工作統領全局,堅持把農村基層黨建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四議兩公開”解難題
該村貧困戶評定、五保戶認定、危房改造等,都是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落實的,凝聚了民心,化解了矛盾。
該村的村部面積較小,地處偏僻,出行不便。2018年12月份,村干部商議重新選址,把村部、衛生室、文化廣場建在一起。村部要重建,很多村民不理解,甚至有抵觸情緒,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最終使該項工作順利實施。
建設的過程中,新村部需要占用某戶村民的部分桃樹地,該村民對此十分不滿。村干部多次到其家里進行開導勸解,告訴他村部的建設有利于村子的長遠發展。在多次登門拜訪后,該戶群眾與村里達成協議,同意毀掉部分桃樹供新村部建設使用。
“現在村里所有事情都是按‘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程序進行,不但工作開展順利,還做到了干部清白,群眾明白。”該村黨支部書記賈先燕說。
集體經濟跨越發展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賈崗村積極探索鄉村經濟發展新模式,以吸引在外人才回村創業為抓手,鼓勵群眾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增收致富的途徑,村集體經濟實現跨越發展。
針對有意愿回村創業的人士,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他們優先提供經營場地,積極協助辦理各種手續,無微不至的關懷,吸引了在外人才的回歸,該村小微企業呈現出一派生機。
侯義峰是該村義峰箱包廠的負責人,一直在外務工,被家鄉的招商政策吸引后,回鄉投資建廠。箱包廠以生產各種常用箱包為主,產品出口東南亞,現有工人40余人,工人不僅可以在廠里上班,有特殊情況的家庭還可以把產品帶到家里制作,村民不僅務工方便,而且收入增加了。
該村的邁盛鞋廠主要生產各種鞋面,產品銷往沿海城市,因扶貧工作成效明顯,被市婦聯授予“巧媳婦工程示范基地”稱號。
村民魏海東的圣祥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現種有冬桃280余畝,黃金梨100余畝,今年引進新西蘭桃30余畝,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植能手,合作社吸納工人10余名,幫助果園除草、打藥、套袋、剪枝等。
“原來我都是去鄰村的果園干活,路程遠,工資也不高?,F在家門口就有了果園,我在這里每月最少也能拿個2000多元。”在合作社務工的村民魏德營笑著對記者說。
提升脫貧內生動力
依照“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賈崗村堅持黨建與精準扶貧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主題黨日”活動,將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與脫貧攻堅統一部署,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學習,增強他們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
通過開展脫貧攻堅“志智雙扶”活動,每季度評出“環境衛生星”“雙業致富星”“政策明白星”,并給予相應積分獎勵,積分可以到村里的“愛心超市”兌換商品,調動了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主動性,提升了他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意識和能力。
在該村貧困戶張萬基家,記者見到一面鮮艷的錦旗懸掛在他家門口。張萬基說:“由于我對自身享受的政策以及一些扶貧幫扶政策了解得比較多,這次評星活動中,我被評為了政策明白星,我很高興,沒想到弄通了政策還能獲個獎。”
為了使貧困戶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該村還鼓勵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種養殖產業。
45歲的貧困戶李宗輝,妻子和兒子都患有疾病,生活十分困難。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和扶貧干部一起去他家走訪,送他去參加各種技術培訓,幫他尋找適合發展的致富門路。去年,李宗輝嘗試種植了櫻桃和葡萄,目前生長情況良好,李宗輝成為賈崗村今年的預脫貧戶。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讓群眾真正得實惠,是黨員干部應該做的事情。村干部是群眾的引路人,就要時時刻刻把群眾放在心上,把心思用在為民服務上,努力實現村美民富的愿景。”賈先燕說。
賈崗村的榮譽墻